三、簡答題 36.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理論包括: (1)條件反射習得,即建立條件反射,條件刺激獲得信號意義。 (2)條件反射消退,條件反射會因得不到無條件刺激強化而消退。巴甫洛夫認為這是一種消退性抑制,這種抑制解除后,條件反射會恢復。 (3)條件反射泛化,條件反射可以由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引起,越相似,越能引起條件反射。 (4)條件反射分化,分化與泛化是條件反射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在條件反射建立的初期,相似刺激能引起條件反射,出現泛化現象,但隨著用無條件刺激對不同刺激進行強化或消退,就建立分化條件反射。 (5)多級條件反射.即在條件刺激的基礎上,再賦予它以信號意義,形成二級條件反射,依此類推,可以建立多級條件反射。 37.現代的S—R心理學家不僅用強化來解釋操作學習的發生,而且也用強化來解釋動機的引起。該理論認為,引起動機同習得行為并無兩樣.都可用強化來解釋。人們為什么具有某種行為傾向呢?按照現代S—R心理學家的觀點,完全取決于先前這種行為和刺激岡強化而建立的牢固聯系。如果學生因學習而得到強化(如得到好成績、教師和家長的贊揚等),他們就會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如果學生的學習沒有得到強化(如沒得到好分數或贊揚),就缺乏學習的動機作用;如果學生的學習受到了懲罰(如遭到同學或教師的嘲笑),則會產生避免學習的動機。 38.(1)遷移對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把從學習中積累起來的方法和知識遷移到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上來,把從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各種不同的實際情境巾,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否準確、有效地提取有關經驗來理解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這實際上就是一個遷移的問題。(2)遷移是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遷移是習得的知識,是技能與行為規范向能力與品德轉化的關鍵環節。(3)遷移規律對于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關的培訓人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應用有效的遷移原則,學習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得更快、更好.并在適當的情境中主動、準確地應用原有的經驗,防止原有經驗的惰性化。 39.復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 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1)利用隨意識記和有意識記。隨意識記是一種沒有預定目的的、不需要努力的識記。有意識記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識記.也是我們學習和識記的主要形式。(2)排除相互干擾。一般來說,前后所學的信息之間存在相互干擾。先前所學的信息對后面所學信息的干擾叫做前攝抑制,后面所學信息對前面所學信息的干擾叫做倒攝抑制。(3)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對篇幅短小或者有內在聯系的材料,可以采用整體識記,就是完整地一遍一遍地去識記,直到記牢為止;對于篇幅較長,或者較難,或者缺乏內在聯系的材料可采用分段識記。即將材料分為若干部分或段落,先一段一段地識記,然后把它們整合為一個整體。(4)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進行復述和識記時,要盡可能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當前的學習活動中去,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果。多種感官的參與能有效地增強記憶。(5)復習形式多樣化。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復習,如將所學的知識再用實驗證明、寫成報告、做出總結、與人討論以及向別人講解等,這比單調重復更有利于理解和記憶。(6)畫線。在閱讀過程,我們經常一邊看書一邊在書上勾勾畫畫,我們采用的就是畫線技術或策略。畫線是一種信息選擇的策略,也是復述的策略。畫線策略一般與圈點批注的方法一起使用。 40.(1)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對平常事物多觀察,不要被動地等待教師指定作業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決問題。 (2)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 盡可能多地提出各種假設,而不要對這些想法進行過多的評判,以免過早地局限于某一解決問題的方案中。這時,重要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 (3)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要求學生自己反復推敲分析各種假設、各種方法的優劣,對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進行臨控與評價。也就是說,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以有效地調控問題解決的過程。 41.教師A編測驗的常見錯誤: (1)教師過于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忽視測驗的信度和效度指標。 (2)許多教師對測驗準備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知,對測驗準備不夠充分,甚至沒有準備。 (3)許多教師編制的測驗太簡單,題量太小。 總之,測驗準備不充分、題量小、相信主觀判斷,都會導致過分強調無關緊要細節,從而忽略自編測驗的重要原則或注意事項。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
報考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