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題型之歧義辨析
在語言表達中,由于詞匯的多種意義,或者由于表達的語句結構順序等問題,往往會使得一句話的理解有不同的結論,也就是出現歧義的理解結果。這種題型就是先給出四個句子,其中一句有歧義理解的可能性,即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題目要求考生或者把四句中有歧義的語句找出來,或者把沒有歧義的一句找出來。
歧義不符合語言表達“簡明”這一項要求。歧義的類型較復雜,這是一個難點。辨析并消除歧義,也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了解造成歧義的原因有利于辨認歧義短語和歧義句。造成歧義的原因主要有四種:
(1)結構層次不同(切分點不同,讀起來停頓不同)
【例題1】在北大的圖書館
解析:這個短語至少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表示某人或某物存在于北大的圖書館;二是表示這個圖書館位于北大。
(2)結構層次相同,結構關系不同
【例題2】學習文件
解析:這個短語也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指用來學習的文件;二是指理解、掌握文件的內容。
(3)詞語間的語義關系不同
【例題3】A.雞不吃了B.小馬的問題
解析:A中“雞”和“吃”之間的語義關系有施事和受事兩種。B中既可指小馬提出的問題又可指小馬本身的問題。
(4)詞義不同或詞、短語同形
【例題4】A.我倒了一杯茶B.我要烙餅
解析:A中“倒”可指使物體傾斜而注入,也可指物體傾斜而注出。B中“烙餅”可以是詞,也可以是短語。是詞時,這句話可擴展為“我要一張烙餅”;是短語時,這句話可擴展為“我正要烙張餅”。
(一)題型講解
1.句子的歧義現象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詞義不明確
多義詞的使用往往是產生歧義的重要原因。
【例題1】一上午他就寫了三篇文章。
解析:這句話中的“就”如果表示“不用經過很長時間”的意思,是表揚他寫得快,如果表示“僅、只”的意思,則是批評他寫得慢。可見,為防止歧義的產生,應換用其他詞語。
【例題2】她已經走了一個小時了。
解析:詞義不明確。多義詞的使用往往是產生歧義的重要原因。上句中的“走”既可以當作“行走”講,也可以當作“離開”講。
又如:①“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可理解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為他要起床。②“請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③“貿易部已向華北東北調撥物資”,“向”可理解為“從”,也可理解為“給”,表意大不相同。
(2)層次不清
句子的概念層次之間交代不清,讓讀者產生歧義。
【例題】江蘇和浙江的部分地區下了雨。
解析:層次難以切分。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江蘇”和“浙江的部分地區”,也可以理解為“江蘇”和“浙江”共同的“部分地區”。
又如:①“我們三個人一組”,可理解為“我們/三個人一組”或“我們三個人/一組”。②“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3)句法結構不固定
實際中,由于句法結構處于不穩定狀態,亦很容易造成句子的歧義。
【例題】領導群眾要注意些什么,在文件上都寫得清清楚楚。
解析:句中“領導群眾”是指“領導了群眾”還是“領導和群眾”,無法讓人弄清楚。
又如:①“進口彩電”,可理解為動賓關系,也可理解為偏正關系。②“學生家長”,可理解為并列關系,也可理解為偏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