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學習活動中教師的提問策略
來源:發布時間:2009-02-12
教師的提問在幼兒園的學習活動中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互動活動。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理解同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息息相關。因此,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提問的技巧與質量。教師提問的策略,看似簡單的環節,其實卻暗含著深厚的指導和教學作用。
《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指出:“兒童是獨立的、發展著的個體,只有在主動活動的過程中,兒童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價值,更好地獲得發展。”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必須把以幼兒發展為本作為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特點實施教育。而提問策略正是反映教師教育的能力與藝術的一個方面,教師如何有效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是開發幼兒智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如果幼兒只是被動地接
受提問,這樣的提問就很難體現它應有的價值與功能。在過去的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傳統的封閉式提問丟失主體性,缺乏開放性,缺少思考價值;提問籠統空泛,問題問得不明確;牽涉面太廣,幼兒不知從何答起,也不容易回答好;問題難度太大,忽視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超過了幼兒的理解水平和知識基礎;同時,很少有幼兒主動發起提問,幼兒的質疑精神相當缺乏等。那么教師該如何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呢?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一些經驗。
一、考慮班級幼兒年齡的特點,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
教師在活動前往往要備課,在備課中也會提一些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問題,備課不僅是備內容、備問題,更是備幼兒。在問題的準備時要把內容和幼兒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幼兒年齡特點是什么?幼兒已有經驗有哪些?哪些問題對幼兒有新的挑戰?哪些問題又能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在這次活動中又能提升幼兒的哪些經驗?教師要對這些問題有充分的考慮。
提問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雖然是同一年齡段的幼兒,但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教師要了解每個幼兒的不同經驗、不同水平、不同個性,正確估計幼兒的能力,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對班級中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我們經常讓他們回答有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讓他們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尋求答案;對中等能力的幼兒,基礎性和綜合性的提問起到了鞏固教學效果,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作用;對于能力相對弱的幼兒,教師則可以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思考便能回答的問題,來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二、提問要有啟發性,能激發幼兒積極思維
啟發式的問題能開啟幼兒的心智,使幼兒樂學好學,并能引導幼兒的思維步步深入。教師若將所提問題置于一種情景中,如美術活動“越長越大的毛毛蟲”,畫面上有的毛毛蟲的身體連接起來,而有的身體沒有連接好,教師便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哪一條毛毛蟲,為什么?”“誰能告訴它應該怎么做?”這樣就能改變幼兒消極被動地聽故事的狀態,激發幼兒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向幼兒提一些“大”而“深”的問題(“大”是指范圍廣,“深”是指有一定難度),逐步引導幼兒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如將“小蝌蚪分別問了哪些動物”“它們是怎樣說的”“小蝌蚪為什么沒有找到媽媽”等問題綜合成“小蝌蚪為什么問了那么多動物都沒有找到媽媽呢?”,其問題答案隱含著對事物的局部與整體之間關系的理解。教師的“為什么”“你從什么地方知道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等問題都是啟發式問題的具體落實。
三、提問要講究語言藝術
在集體教學活動時,幼兒常根據教師的提問來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因此,教師的提問語言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的提問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準確性,以免造成幼兒理解錯誤或理解困難。如幼兒常把三角形的“角”與“腳”混淆起來,教師可以在提問時反復強調“角”字,提醒幼兒不要混淆。其次,由于教師的教學語言受特定的教學內容和授課時間的制約,所以教師要以最簡潔的語言傳遞最多的知識信息量,必須做到語言簡煉流暢、通俗易懂,特別是口頭提問句子不宜太長,否則會使幼兒記憶和理解困難,很難找到問題的核心。再次,教師提問的態度要誠懇,語言要親切,談話氛圍要輕松和諧。在語調和語速的控制上能抑揚頓挫、疏密相間,正確處理提問和回答的關系,使幼兒能非常自然地聽清問題,并能從容不迫地思考和回答問題。
四、提問要具有開放性,使幼兒積極思維、充分想象
開放性的問題與傳統的提問有著
很大區別,傳統的提問往往是一個問題一種答案,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而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有多種答案,注重的是對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多設計一些有思維指向的開放性問題,如“如果……,那么……”“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你認為應當怎樣做”“你喜歡誰,為什么”“誰的方法好,假如是你會怎么辦”“關于這個問題你還有其他看法嗎”“你最喜歡這本書的哪一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針對“這幅畫講了些什么”這個問題時,幼兒可以從人物動作、表情、語言、心理及背景等角度進行觀察和講述。由于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幼兒不但要理解故事,而且要將理解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有利于幼兒積極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五、提問要由淺入深、簡潔明了,使幼兒系統地掌握知識
教學是一種有效選取、組織、傳遞和運用知識信息,促進幼兒了解信息和掌握知識的活動。從學習活動整體上看,教師必須抓住教材、教學內容的整體要求,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科學地設計具有一定梯度的問題,不僅要設計好單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設計問題的序列。問題序列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遞進式問句系列,即初問淺顯,幼兒正確回答后,再逐步加深,從一般化問題逐步走向抽象化問題,最終達到預計的提問目的,這是幼兒園目前經常采用的問題形式;另一種是漸退式問句系列,即開始提出一個較抽象、較一般的問題,以引起懸念和產生整體印象,當幼兒不能正確回答時,再逐步具體化,直到幼兒做出正確回答。如閱讀故事《小老鼠過生日》,教師先后提出:“這是誰的蛋糕?”“為什么有蛋糕?”“小老鼠怎么會害怕呢?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等問題,引導幼兒由易到難不斷深入思考:又如美術活動“小兔子,別著涼”,讓幼兒學習涂色,教師便提問:“小兔子穿得暖和嗎,為什么?”“小兔子如果著涼會怎樣?你們來想想辦法怎樣不讓小兔子著涼。”此時,幼兒經過教師的引導開始尋找畫面中顏色沒有涂完整的區域——小兔子的衣服。幼兒發現,小兔子是因為衣服上有一個個洞,所以會著涼。所以,幼兒給沒有涂完整的區域補好顏色,這樣,衣服上的洞自然沒有了。幼兒在聯系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到要把畫面顏色涂均勻,這樣幼兒的涂色經驗在活動中習得和發展。也正因為在活動的層面上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引伸到幼兒自己,從而使幼兒懂得了冬季要保暖的生活經驗。
總之,提問是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一種交流形式,是最常見、最直接的一種教育方式。因此,讓幼兒帶著問題積極思考,充分表達,是我們貫徹現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幼兒活動中主動性發揮與適宜的提問是分不開的,在以后的教育活動中,如何設計提問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索總結。
《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指出:“兒童是獨立的、發展著的個體,只有在主動活動的過程中,兒童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價值,更好地獲得發展。”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必須把以幼兒發展為本作為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特點實施教育。而提問策略正是反映教師教育的能力與藝術的一個方面,教師如何有效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是開發幼兒智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如果幼兒只是被動地接
受提問,這樣的提問就很難體現它應有的價值與功能。在過去的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傳統的封閉式提問丟失主體性,缺乏開放性,缺少思考價值;提問籠統空泛,問題問得不明確;牽涉面太廣,幼兒不知從何答起,也不容易回答好;問題難度太大,忽視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超過了幼兒的理解水平和知識基礎;同時,很少有幼兒主動發起提問,幼兒的質疑精神相當缺乏等。那么教師該如何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呢?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一些經驗。
一、考慮班級幼兒年齡的特點,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
教師在活動前往往要備課,在備課中也會提一些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問題,備課不僅是備內容、備問題,更是備幼兒。在問題的準備時要把內容和幼兒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幼兒年齡特點是什么?幼兒已有經驗有哪些?哪些問題對幼兒有新的挑戰?哪些問題又能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在這次活動中又能提升幼兒的哪些經驗?教師要對這些問題有充分的考慮。
提問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雖然是同一年齡段的幼兒,但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教師要了解每個幼兒的不同經驗、不同水平、不同個性,正確估計幼兒的能力,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對班級中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我們經常讓他們回答有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讓他們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尋求答案;對中等能力的幼兒,基礎性和綜合性的提問起到了鞏固教學效果,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作用;對于能力相對弱的幼兒,教師則可以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思考便能回答的問題,來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二、提問要有啟發性,能激發幼兒積極思維
啟發式的問題能開啟幼兒的心智,使幼兒樂學好學,并能引導幼兒的思維步步深入。教師若將所提問題置于一種情景中,如美術活動“越長越大的毛毛蟲”,畫面上有的毛毛蟲的身體連接起來,而有的身體沒有連接好,教師便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哪一條毛毛蟲,為什么?”“誰能告訴它應該怎么做?”這樣就能改變幼兒消極被動地聽故事的狀態,激發幼兒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向幼兒提一些“大”而“深”的問題(“大”是指范圍廣,“深”是指有一定難度),逐步引導幼兒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如將“小蝌蚪分別問了哪些動物”“它們是怎樣說的”“小蝌蚪為什么沒有找到媽媽”等問題綜合成“小蝌蚪為什么問了那么多動物都沒有找到媽媽呢?”,其問題答案隱含著對事物的局部與整體之間關系的理解。教師的“為什么”“你從什么地方知道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等問題都是啟發式問題的具體落實。
三、提問要講究語言藝術
在集體教學活動時,幼兒常根據教師的提問來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因此,教師的提問語言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的提問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準確性,以免造成幼兒理解錯誤或理解困難。如幼兒常把三角形的“角”與“腳”混淆起來,教師可以在提問時反復強調“角”字,提醒幼兒不要混淆。其次,由于教師的教學語言受特定的教學內容和授課時間的制約,所以教師要以最簡潔的語言傳遞最多的知識信息量,必須做到語言簡煉流暢、通俗易懂,特別是口頭提問句子不宜太長,否則會使幼兒記憶和理解困難,很難找到問題的核心。再次,教師提問的態度要誠懇,語言要親切,談話氛圍要輕松和諧。在語調和語速的控制上能抑揚頓挫、疏密相間,正確處理提問和回答的關系,使幼兒能非常自然地聽清問題,并能從容不迫地思考和回答問題。
四、提問要具有開放性,使幼兒積極思維、充分想象
開放性的問題與傳統的提問有著
很大區別,傳統的提問往往是一個問題一種答案,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而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有多種答案,注重的是對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多設計一些有思維指向的開放性問題,如“如果……,那么……”“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你認為應當怎樣做”“你喜歡誰,為什么”“誰的方法好,假如是你會怎么辦”“關于這個問題你還有其他看法嗎”“你最喜歡這本書的哪一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針對“這幅畫講了些什么”這個問題時,幼兒可以從人物動作、表情、語言、心理及背景等角度進行觀察和講述。由于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幼兒不但要理解故事,而且要將理解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有利于幼兒積極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五、提問要由淺入深、簡潔明了,使幼兒系統地掌握知識
教學是一種有效選取、組織、傳遞和運用知識信息,促進幼兒了解信息和掌握知識的活動。從學習活動整體上看,教師必須抓住教材、教學內容的整體要求,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科學地設計具有一定梯度的問題,不僅要設計好單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設計問題的序列。問題序列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遞進式問句系列,即初問淺顯,幼兒正確回答后,再逐步加深,從一般化問題逐步走向抽象化問題,最終達到預計的提問目的,這是幼兒園目前經常采用的問題形式;另一種是漸退式問句系列,即開始提出一個較抽象、較一般的問題,以引起懸念和產生整體印象,當幼兒不能正確回答時,再逐步具體化,直到幼兒做出正確回答。如閱讀故事《小老鼠過生日》,教師先后提出:“這是誰的蛋糕?”“為什么有蛋糕?”“小老鼠怎么會害怕呢?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等問題,引導幼兒由易到難不斷深入思考:又如美術活動“小兔子,別著涼”,讓幼兒學習涂色,教師便提問:“小兔子穿得暖和嗎,為什么?”“小兔子如果著涼會怎樣?你們來想想辦法怎樣不讓小兔子著涼。”此時,幼兒經過教師的引導開始尋找畫面中顏色沒有涂完整的區域——小兔子的衣服。幼兒發現,小兔子是因為衣服上有一個個洞,所以會著涼。所以,幼兒給沒有涂完整的區域補好顏色,這樣,衣服上的洞自然沒有了。幼兒在聯系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到要把畫面顏色涂均勻,這樣幼兒的涂色經驗在活動中習得和發展。也正因為在活動的層面上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引伸到幼兒自己,從而使幼兒懂得了冬季要保暖的生活經驗。
總之,提問是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一種交流形式,是最常見、最直接的一種教育方式。因此,讓幼兒帶著問題積極思考,充分表達,是我們貫徹現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幼兒活動中主動性發揮與適宜的提問是分不開的,在以后的教育活動中,如何設計提問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索總結。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