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
來源:發布時間:2009-02-10
記得在一次教研活動中聽一位專家談如何選擇教學活動的內容,她認為,要在幼兒的已知和未知之間選擇教學內容;挑戰點應符合幼兒經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體現幼兒學習經驗的層次性和結構性;要觀察和發現幼兒的興趣點,知道他們想學什么.并考慮不同幼兒的需求。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談談選擇教學活動內容的一些經驗。
1.了解幼兒
在選擇活動內容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幼兒。我們只有經常蹲下身聆聽幼兒的想法,才能了解幼兒在想什么、喜歡什么。才能了解他們經常談論的問題、感興趣的內容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原有經驗。同時,我們要了解教材,剖析教材,找準主題活動中幼兒發展的支點,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思考怎樣把這些點轉換成可行的、合適的活動。例如,什么內容可以開展個別化的活動,哪些點可以合在一起設計成一個活動。
如在設計教學活動“動物的尾巴”時,我注意觀察幼兒在區角活動“動物樂園”中的表現,發現幼兒喜歡根據絨毛動物玩具的外形、色彩等特征猜動物名。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看尾巴猜動物。我制作了一種有多個孔的擋板遮住動物玩具的身子,只讓動物的尾巴從小孔里伸出來。這樣就提高了猜測難度,使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迎接新的挑戰。
2。關注價值
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根據幼兒的興趣、經驗、周邊環境等因素思考活動能給幼兒什么,想要幼兒發展什么能力和品質。例如,在語言活動“甜甜的棍子”中,故事的主人公無意中做錯事后勇于承認,最后得到了他人的原諒及善意的懲罰。這個活動的目標就是讓幼兒理解故事寓意,懂得做錯事應該勇于承認。此外,我在平時發現幼兒的表達方式過于單一,在表達情緒時只會說自己“很高興”“很快樂”或“很生氣”。于是,我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加強幼兒對詞匯的積累,引導幼兒嘗試用不同的語句表達同一意思,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
3.抓住疑問
在活動中,幼兒隨著探索的深入常常會產生新的疑問,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些都是教師生成活動內容的來源。只要這些內容對幼兒的發展有意義,我‘們就可以引導幼兒繼續探索。例如.在活動“動物的尾巴”中,有的幼兒在認識到動物的尾巴有保護自身安全的用處時,提出了“人為什么不長尾巴”的問題,這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我在后續活動中就鼓勵幼兒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索。
又如.我們在一次節目活動中讓幼兒從年歷中找出他們所了解的重大節目,一個幼兒發現11月份沒有節日,這立即引起了其他幼兒的探究興趣。于是,球及時把握這個契機,引導幼兒思考:如果給11月份定個節日,你們想把這個節日給誰?幼兒積極探討,想到了很多,比如男人、地球、動物、植物、電燈、水等。從他們的建議中,我感受到幼兒開始關注他人、關注周圍生活了。由幼兒的疑問生成的活動能使幼兒積極參與,有助于幼兒對知識和經驗的自我建構。考試大收集整理
4.分析難點
在活動中,活動內容應圍繞主線層層遞進,突出難點。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分析活動難點,嘗試把難點切分成幾塊.用小步遞進的方式分段進行.讓幼兒愉快、自然地學習。例如在教學活動“書”中,我從書的形狀、內容、封面、頁碼等角度選擇教學內容。’相對而言,頁碼涉及數字、排序等概念,是活動中的難點。為了讓幼兒了解頁碼及其作用,我首先有意識地了解幼兒的相關經驗,把關于頁碼的知識分為幾塊,如什么是頁碼,頁碼有什么用處,頁碼在書的什么位置以及頁碼的排列方式是怎樣的,然后我將這些內容放在幾個教學環節中,由易到難逐步進行.以適應幼兒的認知水平。
1.了解幼兒
在選擇活動內容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幼兒。我們只有經常蹲下身聆聽幼兒的想法,才能了解幼兒在想什么、喜歡什么。才能了解他們經常談論的問題、感興趣的內容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原有經驗。同時,我們要了解教材,剖析教材,找準主題活動中幼兒發展的支點,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思考怎樣把這些點轉換成可行的、合適的活動。例如,什么內容可以開展個別化的活動,哪些點可以合在一起設計成一個活動。
如在設計教學活動“動物的尾巴”時,我注意觀察幼兒在區角活動“動物樂園”中的表現,發現幼兒喜歡根據絨毛動物玩具的外形、色彩等特征猜動物名。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看尾巴猜動物。我制作了一種有多個孔的擋板遮住動物玩具的身子,只讓動物的尾巴從小孔里伸出來。這樣就提高了猜測難度,使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迎接新的挑戰。
2。關注價值
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根據幼兒的興趣、經驗、周邊環境等因素思考活動能給幼兒什么,想要幼兒發展什么能力和品質。例如,在語言活動“甜甜的棍子”中,故事的主人公無意中做錯事后勇于承認,最后得到了他人的原諒及善意的懲罰。這個活動的目標就是讓幼兒理解故事寓意,懂得做錯事應該勇于承認。此外,我在平時發現幼兒的表達方式過于單一,在表達情緒時只會說自己“很高興”“很快樂”或“很生氣”。于是,我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加強幼兒對詞匯的積累,引導幼兒嘗試用不同的語句表達同一意思,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
3.抓住疑問
在活動中,幼兒隨著探索的深入常常會產生新的疑問,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些都是教師生成活動內容的來源。只要這些內容對幼兒的發展有意義,我‘們就可以引導幼兒繼續探索。例如.在活動“動物的尾巴”中,有的幼兒在認識到動物的尾巴有保護自身安全的用處時,提出了“人為什么不長尾巴”的問題,這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我在后續活動中就鼓勵幼兒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索。
又如.我們在一次節目活動中讓幼兒從年歷中找出他們所了解的重大節目,一個幼兒發現11月份沒有節日,這立即引起了其他幼兒的探究興趣。于是,球及時把握這個契機,引導幼兒思考:如果給11月份定個節日,你們想把這個節日給誰?幼兒積極探討,想到了很多,比如男人、地球、動物、植物、電燈、水等。從他們的建議中,我感受到幼兒開始關注他人、關注周圍生活了。由幼兒的疑問生成的活動能使幼兒積極參與,有助于幼兒對知識和經驗的自我建構。考試大收集整理
4.分析難點
在活動中,活動內容應圍繞主線層層遞進,突出難點。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分析活動難點,嘗試把難點切分成幾塊.用小步遞進的方式分段進行.讓幼兒愉快、自然地學習。例如在教學活動“書”中,我從書的形狀、內容、封面、頁碼等角度選擇教學內容。’相對而言,頁碼涉及數字、排序等概念,是活動中的難點。為了讓幼兒了解頁碼及其作用,我首先有意識地了解幼兒的相關經驗,把關于頁碼的知識分為幾塊,如什么是頁碼,頁碼有什么用處,頁碼在書的什么位置以及頁碼的排列方式是怎樣的,然后我將這些內容放在幾個教學環節中,由易到難逐步進行.以適應幼兒的認知水平。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