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筆記(二)
來源:發布時間:2009-02-08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1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教育對政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2 教育與生產力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4.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方面來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2.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成為“人力資本理論”的“憲章”。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資本的形態,因為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資 本形態,因為它體現在人 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
考點: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理論,通過教育資本儲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
教育資本儲量是指國家在某一時期內教育支出的總額。
$3 教育與科學技術
(一)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
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
3.信息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經歷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的誕生;第二次是電視機、計算機和人造衛星的發明與應用;第三次是信息技術革命以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為標志。
$4教育與文化
(一)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1.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考點: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教育與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界說
考點: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有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
2.學校文化的特征
a。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b。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c。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的傳統為己任
d。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學校的物質化有二中表達方式:一,學校環境文化 二,設施文化
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表達方式:一、保障組織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規章制度,三,角色規范
學校的精神文化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學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為四種基本成分:一、認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價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點: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
(三)學生文化
學生文化的特征:1.過渡性:學生文化是介于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學生從兒童邁向成人的一種過渡性的產物。
2.非正式性:學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它對學生所形成的影響也是非正式的。
3.多樣性 4.互補性
$1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教育對政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2 教育與生產力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4.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方面來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2.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成為“人力資本理論”的“憲章”。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資本的形態,因為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資 本形態,因為它體現在人 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
考點: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理論,通過教育資本儲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
教育資本儲量是指國家在某一時期內教育支出的總額。
$3 教育與科學技術
(一)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
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
3.信息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經歷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的誕生;第二次是電視機、計算機和人造衛星的發明與應用;第三次是信息技術革命以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為標志。
$4教育與文化
(一)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1.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考點: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教育與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界說
考點: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有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
2.學校文化的特征
a。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b。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c。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的傳統為己任
d。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學校的物質化有二中表達方式:一,學校環境文化 二,設施文化
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表達方式:一、保障組織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規章制度,三,角色規范
學校的精神文化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學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為四種基本成分:一、認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價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點: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
(三)學生文化
學生文化的特征:1.過渡性:學生文化是介于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學生從兒童邁向成人的一種過渡性的產物。
2.非正式性:學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它對學生所形成的影響也是非正式的。
3.多樣性 4.互補性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