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課復習輔導:教育學原理重難點解析
來源:發布時間:2009-01-04
第一講 教育學概述
1.教育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什么?
(1)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
(2)教育學研究學科基礎的擴展;
(3)教育學研究范式的多樣化;
(4)教育學的進一步分化與綜合;
(5)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
第二講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2.什么是教育?
廣義的教育: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3.什么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屬性有哪些?
(1)教育的本質是指人類從古至今紛繁復雜的各類教育現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穩定的,且又區別于其他社會現象的質的規定性。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即根據一定社會需要而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
(2)教育的本質特性主要包括:
①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
②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
③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傳遞經驗的形式;
④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
⑤教育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永恒的歷史現象,具有永恒性和歷史性。
4.簡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說。
(1)生物起源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利托爾諾和英國的沛西"能。
(2)生物起源說的基本觀點是:教育是一種在人類社會范圍以外,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產生的現象。教育在人類社會中只是不斷改變和演進,獲得某些新的性質,人類教育的本質則依然有如動物界。生存競爭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礎,動物正是基于天賦它們固有的保存自己種類的本能才把知識技巧傳授給幼小的動物。
(3)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把教育的起源歸之于動物的本能行為,歸之于天生的、像動物本能那樣原本具有的生物行為,教育過程即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這就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5.簡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說。
(1)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教育史專家孟祿。
(2)心理起源說基本觀點是:從心理學的觀點去解釋教育起源問題,認為教育起源于無意識的模仿。
(3)教育的心理起源說避免了生物起源說的錯誤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說,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視之為教育的諸種途徑之一。但孟祿的錯誤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歸之于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為人是有意識的本質規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為,因而,他的這種觀點仍然是錯誤的。
6.古代社會教育有哪些特征?
古代社會教育包括奴隸社會的教育和封建社會的教育。古代社會教育的特征是:
第一,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執教人員
第二、學校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
第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第四,文字的發展和典籍的出現豐富了教育內容,提高了教育職能。
第五,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呆讀死記、強迫體罰、棍棒紀律。
第六,官學和私學并行的教育體制。
第七,個別施教或集體個別施教的教學組織形式。
7.現代教育有哪些共同特征?
現代社會的教育包括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現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
(1)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正由理想走向實踐;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現代教育規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 ;
(4)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攜手并進;
(5)擁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日益顯示出整體性、開放性;
(7)教育的社會地位逐步發生根本變化;
(8)終身教育成為現代教育中一個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斷變革是現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10)理論自覺性越來越提高。 第三講 教育與社會發展
8.試分析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生產力發展狀況制約著一個社會的教育目的。
(2)生產力發展狀況影響著教學內容和學科的設置。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教育結構的改變。
(4)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9.試分析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決定教育的性質。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4)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5)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結構、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部分教育內容。
10.試分析文化傳統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文化類型影響教育目標
(2)文化本體影響教育內容
(3)文化觀念影響人的教育觀念
(4)文化傳統影響著教育方法和思想導向。
11.簡述人口狀況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規模
(2)人口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3)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12、簡述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生產力轉化成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實現勞動力的再生產。
(2)教育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
(3)教育實現了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4)教育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
13.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過培養一定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實現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過宣傳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制造一定的社會輿論為政治服務。
(3)組織學生直接參加社會的政治活動,把學生作為現實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過教育制度,實現對受教育者的階級或階層的選拔,使原有的社會政治關系得以延續和發展,或者加速改變舊的社會政治關系。
(5)教育推進著政治民主化。
14.簡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
(4)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
15.簡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減少人口數量,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質,是改變人口質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遷移。
16.什么是教育現代化?其主要內容有哪些?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基于自己的教育傳統,積極地吸收國外優秀教育成果,創造適應大工業生產和社會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內容主要包括
(1)教育觀念的現代化
(2)教育內容的現代化
(3)教育方法手段的現代化
(4)教育管理現代化
(5)教師素質現代化
17.簡述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
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提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科教興國”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
“科教興國”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18.什么是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強調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新世紀新階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的內涵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要把人才作為推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源于考試大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根據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判斷,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開發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大力加強以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為主體的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把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中來,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人才工作;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堅持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人才隊伍建設一起抓;推進人才結構調整;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和優化環境。
19.試分析教育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長期以來,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國際學術界把這一類國家稱之為創新型國家。
2006年1月9日,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宣布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發揮著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具體體現在:
(1)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基地
(2)自主創新的主陣地
(3)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站”和傳統技術改造的服務站
(4)科學技術知識的推廣站
(5)創新文化的中心。
20、什么是創新型人才?學校教育如何培養創新人才?
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
學校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是:
(1)確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
(2)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探究性學習,重視創新能力培養;
(4)重視教學的個性化,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5)改善教育教學管理,營造寬松自由人才成長環境。
21、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如何推進教育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
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教育觀念特別是人才觀陳舊;
(2)教學管理制度僵化、劃一;
(3)教學模式單一;
(4)過分強調接受學習,忽視探究性學習;
(5)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
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推進教育創新的基本措施包括:
(1)觀念創新,樹立新的人才觀、質量館、學習觀、教育觀。
(2)制度創新,建立靈活多樣的管理制度;
(3)內容創新,建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平衡的課程體系;
(4)方法創新,加強個性化教學和探究性學習;
(5)評價創新,突出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6)文化創新,營造寬松自由的成長氛圍
1.教育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什么?
(1)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
(2)教育學研究學科基礎的擴展;
(3)教育學研究范式的多樣化;
(4)教育學的進一步分化與綜合;
(5)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
第二講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2.什么是教育?
廣義的教育: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3.什么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屬性有哪些?
(1)教育的本質是指人類從古至今紛繁復雜的各類教育現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穩定的,且又區別于其他社會現象的質的規定性。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即根據一定社會需要而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
(2)教育的本質特性主要包括:
①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
②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
③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傳遞經驗的形式;
④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
⑤教育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永恒的歷史現象,具有永恒性和歷史性。
4.簡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說。
(1)生物起源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利托爾諾和英國的沛西"能。
(2)生物起源說的基本觀點是:教育是一種在人類社會范圍以外,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產生的現象。教育在人類社會中只是不斷改變和演進,獲得某些新的性質,人類教育的本質則依然有如動物界。生存競爭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礎,動物正是基于天賦它們固有的保存自己種類的本能才把知識技巧傳授給幼小的動物。
(3)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把教育的起源歸之于動物的本能行為,歸之于天生的、像動物本能那樣原本具有的生物行為,教育過程即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這就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5.簡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說。
(1)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教育史專家孟祿。
(2)心理起源說基本觀點是:從心理學的觀點去解釋教育起源問題,認為教育起源于無意識的模仿。
(3)教育的心理起源說避免了生物起源說的錯誤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說,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視之為教育的諸種途徑之一。但孟祿的錯誤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歸之于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為人是有意識的本質規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為,因而,他的這種觀點仍然是錯誤的。
6.古代社會教育有哪些特征?
古代社會教育包括奴隸社會的教育和封建社會的教育。古代社會教育的特征是:
第一,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執教人員
第二、學校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
第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第四,文字的發展和典籍的出現豐富了教育內容,提高了教育職能。
第五,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呆讀死記、強迫體罰、棍棒紀律。
第六,官學和私學并行的教育體制。
第七,個別施教或集體個別施教的教學組織形式。
7.現代教育有哪些共同特征?
現代社會的教育包括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現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
(1)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正由理想走向實踐;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現代教育規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 ;
(4)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攜手并進;
(5)擁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日益顯示出整體性、開放性;
(7)教育的社會地位逐步發生根本變化;
(8)終身教育成為現代教育中一個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斷變革是現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10)理論自覺性越來越提高。 第三講 教育與社會發展
8.試分析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生產力發展狀況制約著一個社會的教育目的。
(2)生產力發展狀況影響著教學內容和學科的設置。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教育結構的改變。
(4)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9.試分析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決定教育的性質。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4)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5)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結構、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部分教育內容。
10.試分析文化傳統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文化類型影響教育目標
(2)文化本體影響教育內容
(3)文化觀念影響人的教育觀念
(4)文化傳統影響著教育方法和思想導向。
11.簡述人口狀況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規模
(2)人口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3)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12、簡述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生產力轉化成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實現勞動力的再生產。
(2)教育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
(3)教育實現了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4)教育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
13.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過培養一定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實現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過宣傳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制造一定的社會輿論為政治服務。
(3)組織學生直接參加社會的政治活動,把學生作為現實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過教育制度,實現對受教育者的階級或階層的選拔,使原有的社會政治關系得以延續和發展,或者加速改變舊的社會政治關系。
(5)教育推進著政治民主化。
14.簡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
(4)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
15.簡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減少人口數量,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質,是改變人口質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遷移。
16.什么是教育現代化?其主要內容有哪些?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基于自己的教育傳統,積極地吸收國外優秀教育成果,創造適應大工業生產和社會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內容主要包括
(1)教育觀念的現代化
(2)教育內容的現代化
(3)教育方法手段的現代化
(4)教育管理現代化
(5)教師素質現代化
17.簡述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
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提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科教興國”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
“科教興國”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18.什么是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強調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新世紀新階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的內涵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要把人才作為推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源于考試大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根據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判斷,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開發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大力加強以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為主體的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把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中來,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人才工作;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堅持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人才隊伍建設一起抓;推進人才結構調整;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和優化環境。
19.試分析教育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長期以來,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國際學術界把這一類國家稱之為創新型國家。
2006年1月9日,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宣布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發揮著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具體體現在:
(1)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基地
(2)自主創新的主陣地
(3)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站”和傳統技術改造的服務站
(4)科學技術知識的推廣站
(5)創新文化的中心。
20、什么是創新型人才?學校教育如何培養創新人才?
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
學校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是:
(1)確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
(2)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探究性學習,重視創新能力培養;
(4)重視教學的個性化,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5)改善教育教學管理,營造寬松自由人才成長環境。
21、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如何推進教育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
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教育觀念特別是人才觀陳舊;
(2)教學管理制度僵化、劃一;
(3)教學模式單一;
(4)過分強調接受學習,忽視探究性學習;
(5)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
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推進教育創新的基本措施包括:
(1)觀念創新,樹立新的人才觀、質量館、學習觀、教育觀。
(2)制度創新,建立靈活多樣的管理制度;
(3)內容創新,建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平衡的課程體系;
(4)方法創新,加強個性化教學和探究性學習;
(5)評價創新,突出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6)文化創新,營造寬松自由的成長氛圍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