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考試復習資料:重點知識

來源:育路計算機考試頻道發布時間:2008-09-04

1、書院的起源及其在組織管理和教育教學上的特點。
答:唐末宋初,官學衰落,士人失學,在理學教育思潮的推動下,傳統的私人講學得到發展,為此出現了一種高于蒙學的高級的教育組織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書院。書院源于唐末,興盛于宋。它以私人創辦和主持為主,將圖書的收藏和校對、教學與研究合為一體,是相對獨立于官學之外的民間性學術研究和教育機構。在宋元明清諸朝,書院逐步發展成為官學之外最主要的綜合性教育研究組織形式。書院教育的存在,彌補了封建官學的不足,填補了許多學術文化研究領域的空白。
書院在組織管理上有以下特點:機構簡單,管理人員少,學生也參與管理;課程設置靈活,不同書院有不同安排,重平時考核;學規嚴密、師生共同遵守;經費自主;重視自己的特色。
書院在教育教學上有以下特點:既是教育教學組織,又是學術研究機構;允許不同學派講學;入學不受地域限制;教學注重講明義理,躬行實踐,多采用問難論辯式,注意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師生關系融洽,感情深厚。
書院與漢代太學的區別:
a、培養目標不同。書院辦學的目標是要求弟子學做人,追求封建人格之完善,官學則是以科舉入仕為主要目的。
b、自由講學。每一學派大師主持的書院往往是該學派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基地。
c、學生可以自由擇師入學,不受籍貫的限制。
d、教學以自學、獨立研究為主,以答疑形式進行教學。
e、倡導學術爭辯和學派交流,沒有固定的形式和組織。
2、述評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張之洞是我國清末著名的洋務派教育家,他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思想集中反映在《勸學篇》中。
所謂“中學”也叫舊學,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中國的經史之學,孔孟之道。在為體的中學中,他基本的主張,在于“明綱”。為了明綱,他特別強調讀經的重要意義。讀經的目的在于以三綱五常封建倫理道德加強學生的思想訓練。所謂“西學”,張之洞歸納為“西政”和“西藝”兩方面,并認為“西政之刑獄,立法最善。”關于“中學”和“西學”的關系,他強調“中學”是根本,“西學”是末節,“中學”為主,“西學”是從。只有在通“中學”的基礎上,才能學“西學”。講“西學”,必先通“中學”;而要存“中學”,又不得不講“西學”。
“中體西用”的思想,在當時有促進改革的一面,也有阻礙教育沿著資本主義方向前進的一面。從哲學和方法論角度來看,“中體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學的。
第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對教育的影響是深遠的,涉及到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中體西用”思想,一直支配著晚清教育。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創立和發展近代學校教育,改革了傳統教育只重儒學的教育內容,增加了自然科學知識,發展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教育,培養了中國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對中國教育的發展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
第二“中體西用”仍堅持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和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成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對立面,阻礙維新運動的發展。
第三,從哲學和方法論角度來看,“中體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學的。嚴復對“中體西用”的批駁說明了這一問題。“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兩立,合之兩亡。”;“中體西用”是“西法之虛聲,而沿中土之實弊。”深刻地揭露了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錯誤實質。
3、簡述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答: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著有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完善的家庭教科書《顏氏家訓》,是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杰出代表。其家庭教育主要教育思想有:
(1)、家庭教育應及早進行,越早越好,甚至從胎教開始。
(2)、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行為和教育方法對子女的成長影響很大。
(3)、對子女不可“無教而有愛”,強調教子要嚴,反對溺愛偏愛。為了教育好孩子,訓督乃至體罰是需要的。
(4)、注意環境習染對子女的影響。環境影響包括周圍環境和長輩的風范。
(5)、注重家庭教育中對子女技藝的教育。指出父母對兒童學習正確的語言負有重要的責任。
(6)、最后還提出要教育子女有遠大志向,要勤奮努力。
4、簡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蔡元培,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辛亥革命時期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我國近代資產階級教育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為近代中國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其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
(1)、論“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1912年,蔡元培發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關于普通教育的宗旨,他定為:養成健全的人格,發展共和的精神。認為健全的人格必須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2)、以“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主義”為改革方針,對北京大學進行全面改革。
(3)、認為教育應當獨立,提出教育獨立于政黨與教會之外的主張。
(4)、倡導“尚自然”、“展個性”,反對注入式教學,提倡發揮兒童個性。
5、教育的起源與學校產生的基本原因。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及人類自身身心發展的需要。原始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產勞動教育、生活習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藝術教育、體格和軍事訓練等。
原始社會的教育處于自然形態,沒有專門的組織形式,沒有階級性,沒有從生產勞動和“原始禮儀”中分離出來,沒有文字與書本,主要是通過語言、口耳相傳和行動模仿進行的。
我國的學校萌芽于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由于青銅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勞動生產有了剩余,貧富差別、腦力勞動分工初步出現,學校產生的社會物質條件大致具備;社會事務日漸復雜,需要專門人員進行管理;文字的產生為日益繁復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的積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造成了產生學校的現實需要。
6、夏、商、西周官學的基本特點。
夏代是奴隸社會教育形成時期,商代時得到進一步發展,至西周則達到鼎盛階段。奴隸社會的經濟、政治條件,決定了當時只有官學而沒有私學,官學機構與政治機構聯系在一起,沒有分離獨立,歷史上稱這種現象為“學在官府”。教師都由官吏兼任,亦即“官師合一”。西周已建立兩大系統的學校,即國學和鄉學,國學分為小學和大學兩級。西周國學的教育內容包括德、行、藝、儀四個方面,而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基本內容。
7、漢代太學的特點。
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廢除了諸子各家博士,專設《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博士,這是中國歷史上“獨尊儒術”的標志。公元前124年,丞相公孫弘奏請為五經博士設立博士弟子,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太學的誕生。博士,即是太學的教師。博士弟子,即是太學的學生。太學教育的基本特點:
a、為國家培養“經明行修”的官吏。“經明行修”是對官吏才能和道德的要求。即必須通曉一種或兩種經書,并具備“三綱五常”的德行。“三綱”的內涵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等五種道德觀念。
b、御定統一的教材。儒家經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是太學法定的教材。
c、傳經必須遵守“師法”和“家法”。
d、建立的定期的考試制度。太學首創一歲一試的制度。“設科射策”,分甲科、乙科兩種程度命題,進行抽簽考試,按成績等第,分別授予不同的官職。
8、唐代儒學與專科學校的特點。
唐承隋制,儒學教育仍分立為“三學”,即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統由國子監管轄。它們的教育目標都是培養“經明行修”的官吏。“三學”與漢代太學的不同點是:
a、強化了學校的等級性。三品以上的子弟入國子學,五品以上的子弟入太學,七品以上的子弟及民間“俊秀”入四門學。
b、制定了較完備的教學計劃。將儒家經典分大經、中經、小經三類,分別規定了學習年限。
c、增加了考試類別。除歲試外,有旬試、畢業試。
d、建立了休假制度,即旬假、田假、授衣假。
e、出仕要經過科舉考試,一般不能直接授官。
唐代專科學校附屬于官署,由官署的行政長官直接領導監督,具有以下辦學特點:
a、將行政職能、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不脫離具體的業務實踐,有利于理論和實踐的聯系。
b、能迅速地反映本官署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能及時地培養、輸送人才。
c、學校的水平和成效,隨該官署行政長官的文化素質、科技水平而變化,所以興衰無常。
9、宋元明清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的特點。
宋元明清時期中央官學發展的特點:
a、加強了教育改革,重視發揮太學的地位和作用。宋代先后興起三次著名的“興學”活動,大大提高太學的教學質量和太學的地位。
b、教育世俗化進程加快,教育對象不斷擴大,入學資格逐漸放寬。
c、學校類型多樣化,如宋代創設了武學和畫學,元代有回回國子學,明代有四譯館,清代有俄羅斯學堂。
d、教學內容不斷擴大、不斷擴充。除《四書》外,《五經》增至《十三經》。
e、對學生的思想控制不斷加強,各種戒規嚴格控制了學生的思想、言論、結社的自由。
宋元明清時期地方官學發展的特點:
a、加強了地方教育的管理,建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官學。
b、加強了對教師的管理,教師的錄用升遷需經過一定的考核。
c、學校經費比較固定,以學田充經費。
d、學校分布地區更加廣泛,開始重視邊疆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
e、明清地方官學和科舉制度合二為一,學校逐漸淪為科舉的附庸。
10、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的原因及其意義。
a、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時期,“學在官府”的壟斷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經濟支柱和政治依據,造成“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
b、宮里的司禮、司樂把原來秘藏在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禮器樂器帶到民間,這就出現了“學術文化下移”的趨勢。
c、養士之風盛行,進一步促進了私學的發展,孔子起到了開辟道路的作用。
私學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11、怎樣評價近代新式學堂和教會教育。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同文館,標志著中國近代新式學堂的誕生。到19世紀末,新式學堂仍屬于開創時期,其特點是:學校尚無完備的教育計劃、更無完備的學制;重視西文、西藝學習,忽視引進西方的政治及科學教育;師資設備缺乏,難達成現代學校的目標;受舊教育影響,仍未脫離封建“治術”教育的窠臼;派遣軍事學校優等生出國學習,開創了留學教育的先河。
鴉片戰爭后,西方傳教士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了在華辦學進行教育滲透的特權。早期的教會教育主要是為了傳教,培養一批中國人為傳教助手,從而擴展其教會勢力。后期教會教育利用教育作為侵略工具進行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動勢力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12、試析中國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學制的成敗優劣。
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史稱“壬寅學制”。這是中國政府頒布的第一個學制,因種種原因,沒有實行。
癸卯學制: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該學制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以尊孔讀經為教育宗旨,內容比壬寅學制詳備。癸卯學制是中國第一個付諸實施的學制,它對改變清末學堂各自為政、互不相聯的局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以后中國學制的組織形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問題在于該學制的形式仿自資本主義國家,靈魂卻是中國封建階級的;其次,癸卯學制規定的一套詳備、整齊的學校系統,遠非中國當時的財力、人力所能實現。
壬子癸丑學制:1912年,在教育部召開的中央教育會議上,議決重訂學制,擬訂了新的學校系統,并予以公布,史稱“壬子學制”。到1913年,教育部又陸續公布了各種學校規程、課程標準等,其內容對壬子學制有所修改和補充,后人將兩者合稱為“壬子癸丑學制”。該學制主要在摒除癸卯學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但對教育與國情、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教育與兒童身心發展等問題尚未能顧及。
1922年,民國教育部召開學制會議,并于同年公布實施。史稱“壬戌學制”,又稱“新學制”。新學制注意到了制定學制與中國國情、經濟發展需要、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具體采取彈性學制;增加職業教育系統;縮短小學、大學年限,延長中學年限;采用學分制、選科制、優異學生越級升學等措施,照顧學生在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差異。
13、試比較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a、關于人性與教育作用:孟子認為人人具有先驗的“良知”、“良能”,提出“性善論”;荀子則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提出“性惡論”。孟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發展本性,荀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變本性,實際上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孟子著重論證了封建地主階級道德觀念的合理性和實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則力圖說明樹立封建地主階級道德觀念和實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
b、關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孟子認為教育目的是“明人倫”,決定了教育內容是以孝悌為主的道德教育。荀子認為教育目的是培養各種治術人才,教育內容就是《詩》、《書》、《禮》、《樂》、《春秋》等。
c、關于教學的主張:孟子主張“內發”,荀子主張“外求”;孟子強調“思”,荀子重視“學”;孟子把教學或學習看作是“存養”、“內省”、“自得”的過程,荀子把教學或學習看作是“聞、見、知、行”等環節。
14、試述稷下學宮的性質特點及其歷史意義。
(1)、稷下學宮是一所由官家操辦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學校。
a、稷下學宮由齊國官方出資舉辦,始終不改變養士、用士的基本目的。從其主辦者和辦學目的來看,稷下學宮是官學。
b、稷下學宮是由養士制度發展演變而成的教育機構,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講學,不加干涉與限制的風范,其教學與學術自由,體現出私學的性質。
(2)、稷下學宮是一所集講學、著述、育才活動為一體并兼有咨政議政作用的高等學府。
具有以下特點:
a、學術自由,表現在:稷下學者“不治而議論”,擁有相當的獨立和自由;來者不拒,包容百家;歡迎游學,來去自由;學術論辯,相互爭鳴及吸取。
b、待遇優厚,包括給予“不治而議論”的政治待遇及優厚的物質待遇。
歷史意義:
a、促進戰國時期思想學術的發展。
b、顯示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和創造精神。
c、稷下學宮創造了一個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獨創的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辦學形式,集講學、著述、育才與咨政為一體的職能模式,自由講學和自由聽講的教學方式、學術自由和鼓勵爭鳴的辦學方針,尊重優待知識分子的政策,都顯示了它的成功之處。
d、留給后人的思考:稷下學宮尊重賢士,尊重學術,其思想學術、文化教育的成功卻未帶來齊國政治的成功。
15、簡述韓愈的教育思想。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體現在:
(1)、最突出點就在于他作《師說》,提倡尊師重道。
a、教師的任務: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即傳授儒家仁義之道,講授儒家六藝經傳與古文,解決學生在學習道與業過程中所提出的疑難問題三項基本任務。
b、提出以“道”為求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c、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2)、關于識別與培養人才:他認為人才總是有的,關鍵在于能否加以識別和扶持。他要求統治者愛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用識馬的道理表明識別人才的重要。為了培養人才,滿足封建國家的需要,他要求整頓國學。
(3)、關于學習方法:他認為學業的精通在于勤勉,還提出在博學的基礎上求精通,并主張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
16、試比較朱熹、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關于教育目的與教育作用: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以造就封建社會的所謂“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論是從他的理學思想體系出發論述的。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變化氣質”,“明明德”,以實現“明天理,滅人欲”的根本任務。
(2)、論“小學”與“大學”的教育內容:朱熹把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看做是統一的教育過程中相互銜接的兩個階段。認為小學階段的任務是“教事”,大學階段的任務是“教理”,注意到了從兒童和青少年個性發展的心理規律來考慮教育階段的劃分。
(3)、教育原則與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居敬窮理”、“學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1)、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視教育對人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學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認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關于兒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視兒童教育,從“致良知”的要求出發,認為兒童時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應從兒童時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性情,其教育內容是歌詩、習禮、讀書;此外,他強調教育要“隨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異同點:
(1)、王守仁和朱熹一樣,都認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為宇宙的本體,把“理”當做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據,所不同的是,朱熹認為“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則認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內不在外。
(2)、朱熹認為,圣人教訓具在經書,為學之道必須窮理,窮理必須讀書。而王守仁則認為經書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認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為教育內容。
17、明末清初進步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一,批判理學教育理論;
第二,主張培養經世致用的實用人才;
第三,提倡“實學”,重視自然科學和技藝的學習;
第四,提倡“主動”、“習行”的教學方法;
第五,提出了初步的民主主義教育主張。
18、王夫之、顏元教育思想的特色。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教育是治國之本;認為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論斷,教育在人性形成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2)、理與欲統一的道德觀:他主張“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統一的,主張節欲而反對滅欲。
(3)、知行觀和教育過程:他主張行先知后,知行并進,互相為用,強調不能離行以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要在行上檢驗知。
(4)、學思結合的教育思想:認為學與思互相結合、互相補充、互相依賴的。
(5)、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提出了“立志”、“有序和不息相結合”、“因材施教”、“自勉與自得”等方法。
(6)、論教師: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堅持不懈。教師的責任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講明道理,要求教師具有豐富、正確的知識;重視教師的道德行為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所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顏元的教育思想:
(1)、對理學教育的批判:揭露傳統教育嚴重脫離實際;批駁傳統教育的義利對立觀;抨擊八股取士制度。概括起來說,他認為理學有毀壞人才、滅絕圣學、敗壞社會風氣三大禍害。
(2)、關于教育作用:強調人才主要依*學校教育培養。去掉隱蔽習染,恢復人的善性,正是教育應起的作用。
(3)、關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有實才實德的人,為此,他主張以“三事、六府、三物”作為“實學”的教育內容,其核心是“禮、樂、兵、農”。
(4)、關于教學方法:他強調“主動”、“習行”,即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系實際,要堅持練習和躬行實踐。
(5)、論勞動教育:重視農業知識的傳授,注重在勞動中培育人才。
19、龔自珍、魏源教育思想的特色。
(1)、主張“經世致用”,揭露和批判封建衰世政治和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把改革教育作為實現他們變法改制政治主張的重要手段。強調學和治統一,養和用結合,教育應從實際出發,人才必須德才兼備。
(2)、提倡學習“西學”,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通過學習西方的科技和軍備等長處來抵制外來侵略。
20、維新派康、梁、嚴教育思想的特色。
(1)、論教育作用、目的:重視教育作用,認為教育興衰維系國家的前途命運,倡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2)、主張廢除八股取士,改革科舉制度。興辦學校,建立資產階級的教育制度,以新的學校體系代替科舉制度。
(3)、重視學齡前教育,主張為孩子辦新式學校,教育內容豐富多彩,合乎兒童年齡特征,同時涵蓋德、智、體、美諸方面的教育。
(4)、要求解放婦女,主張男女教育平等,倡導婦女教育。
(5)、設立師范學堂,發展師范教育,培養急需師資。
(6)、提倡“西學”,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認為“以治西學為當務之急”。
21、簡述李大釗、楊賢江、徐特立的教育思想。
李大釗的主要教育思想:
(1)、論教育的本質及教育在社會改造中的作用:他認為包括教育在內的上層建筑,必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動而變動。教育是一種工具,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階級性。社會徹底改造不能只*教育,強調精神改造與物質改造結合起來,肯定了教育在社會改造過程中的作用。
(2)、提倡真正的勞苦大眾的教育,認為教育必須為提高工農大眾的階級覺悟和戰斗能力服務。
(3)、論青年教育:要求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導青年要有堅強的意志,教育青年到工農中去,走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楊賢江的主要教育思想:
(1)、批判超政治的教育觀,科學闡述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社會上層建筑之一,是觀念形態的勞動領域之一,是以社會的經濟階段為基礎的”。
(2)、教育與經濟、政治關系:教育以現實的社會經濟生活為基礎,隨經濟發展而變化。同時,教育對經濟基礎具有影響和促進作用。教育一方面為政治所決定,另一方面教育又積極影響政治。
徐特立的主要教育思想:
(1)、論教育作用和培養目標: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會形式,培養一定的人格,為一定的社會服務。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他提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新人的目標。
(2)、論教育的科學化、民族化和大眾化: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與新教育。科學化、民族化和大眾化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3)、論自然科學教育:重視自然科學教育及其對發展生產的作用,認為“生產是教育的內容,同時也就是科學的內容”。
(4)、論教師:教師工作是一種崇高而愉快的事業,它對國家人材的培養,文化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后代的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
22、黃炎培教育思想的特色。
(1)、關于職業與教育:主張采取發展人類生活智能與服務精神的途徑,使教育者能為己治生,為群服務,達到“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終極目標的職業教育思想體系。認為職業是社會生存所必需的分工的產物,教育是保持和發展各行各業的條件。
(2)、大職業教育主義:提倡職業教育,同時分一部分精神來參加全社會的運動。辦職業學校,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溝通與聯絡。職業教育應貫徹于各級各類教育之中。職業教育在學校制度上的地位應是一貫的、正統的和整個的。辦學體制應政府統制,雙管齊下,學習制度應專科一貫,學習互進。實施全面職業教育。
23、陳鶴琴教育思想的特色。
(1)、論幼兒教育:他重視兒童教育,研究總結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按照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去教養兒童。認為家庭對幼兒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影響極大。
(2)、論活教育:活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備健全的身體,要有建設的能力、創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態度,服務的精神。將活教育課程分為五類:兒童健康活動、兒童社會活動、兒童自然活動、兒童藝術活動、兒童文學活動。活教育重視室外活動,著重于生活的體驗,以實物為研究對象,以書籍為參考。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教師資格考試輔導資料

教師資格考試輔導課程報名入口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一级特黄大片在线播放 | 制服丝袜中文丝袜点击进入 | 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 | 宅男在线国产精品 | 看a在线先锋影音 | 亚洲欧美91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