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業醫師病理學輔導:有關腎小球腎炎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3-12-26
1、彌漫性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病變為彌漫性,兩側腎幾乎全部腎小球皆受累。這種腎炎常發生于感染以后,故有感染后腎小球腎炎之稱。最常見的為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其中以12型、4型、1型及49型與腎炎的關系最為密切。一般發生在鏈球菌感染后1~3周,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稱為鏈球菌感染后腎炎。除鏈球菌外,其他細菌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某些病毒及寄生蟲等也可引起這種類型的腎炎。這種腎炎多見于兒童,成人也可發生,但病變往往比兒童嚴重。一般發病較急,臨床主要表現為急性腎炎綜合征。
病變為彌漫性,兩側腎同時受累。病變進展較快,主要變化為腎小球內細胞增生病變嚴重時,毛細血管腔內可有血栓形成,毛細血管壁可發生纖維素樣壞死。壞死的毛細血管袢破裂出血,大量紅細胞進入腎球囊及腎小管腔內,可以引起明顯的血尿。不同的病例病變表現形式可能不同。有的以滲出為主,稱為急性滲出性腎小球腎炎。有些病變嚴重,腎小球毛細血管袢壞死,有大量出血者稱為出血性腎小球腎炎。
肉眼觀,早期變化不明顯。以后腎輕度或中度腫大、充血、包膜緊張、表面光滑、色較紅,故稱大紅腎。醫學 教育網原創若腎小球毛細血管破裂出血,腎表面及切面可見散在的小出血點如蚤咬狀,稱蚤咬腎。切面可見皮質由于炎性水腫而增寬,條紋模糊與髓質分界明顯。
2、彌漫性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彌漫性系膜增生性腎不球腎炎的病變特點為彌漫性腎小球系膜增生。多見于青少年,我國及東方國家比西方國家多見。本病可為原發性,也可在一些全身性疾病時發生,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等。有些遷延性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病變持續不退,可表現為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臨床可表現為肉眼或鏡下血尿或蛋白尿,或兩者兼有。少數表現為腎病綜合征。主要病變為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增生,系膜區增寬。
3、彌漫性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又稱毛細血管外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比較少見,大多見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兒童與老年人也可發生,但較少見。病變特點為腎小球內有大量新月體形成。病變嚴重,進展很快。主要癥狀為血尿,并迅速出現少尿、無尿、高血壓和氮質血癥。如不采取措施,常在數周至數月內發生腎功能衰竭,死于尿毒癥,故又稱快速進行性腎小球腎炎 病變為彌漫性。鏡下可見大部分腎小球內有新月體形成。新月體主要由腎小球上皮細胞增生和滲出的單核細胞組成。病變為彌漫性。鏡下可見大部分腎小球內有新月體形成。新月體主要由腎小球上皮細胞增生和滲出的單核細胞組成。
除腎小球病變外,腎小管上皮細胞常有濁腫和脂肪變,腔內有蛋白凝固而形成的透明管型。由于腎小球纖維化,其所屬的腎小管也萎縮消失。間質內纖維組織增生,有多數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炎性細胞浸潤。肉眼觀可見腎體積增大,顏色蒼白,皮質內有時可見散在的點狀出血。
4、肺出血腎炎綜合征 主要病變為肺出血合并腎小球腎炎。這種腎炎大都是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引起的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是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引起的腎小球腎炎的典型代表。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可與肺泡基底膜發生交叉反應,引起肺出血。一般發病急,常為暴發性。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咯血和快速進行性腎功能衰竭。本病較少見,多發生于青壯年,小兒及老年人較少,男性多于女性。腎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
5、彌漫性膜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又稱系膜毛細血管性腎小球腎炎,其病變特點為彌漫性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增厚和系膜增生。各種年齡都可發病,但多見于青年和中年人。起病緩慢,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早期癥狀不明顯,臨床癥狀表現不一,常有血尿、蛋白尿。約半數起病時即表現為腎病綜合征,并常有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有些病人的血清補體降低,故又稱為低補體血癥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增生
6、彌漫性膜性腎小球腎炎 主要病變為彌漫性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常伴有大量蛋白尿,是引起腎病綜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腎小球無明顯炎癥現象,故又稱為膜性腎病。起病緩慢,病程長,多見于青年和中年人,兒童患者較少。病理變化為彌漫性,鏡下可見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增厚,通透性明顯增加,早期病變輕,不易察覺,易與輕微病變性腎小球腎炎混淆。隨病變進展,管壁增厚逐漸加重。
肉眼觀,早期可見腎腫脹,體積增大,色蒼白。切面皮質明顯增寬,髓質無特殊變化。晚期,醫 學教育網原創腎體積縮小,表面呈細顆粒狀。
7、輕微病變性腎小球腎炎的病變特點是在光學顯微鏡下腎小球無明顯變化或病變輕微,故名。由于本病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常有大量脂質沉積,故又稱為脂性腎病。臨床上常表現為腎病綜合征。脂性腎病多見于小兒,成人患者較少,是引起小兒腎病綜合征最常見的原因。在小兒腎病綜合征中約65%~85%由脂性腎病引起。成人腎病綜合征由脂性腎病引起者約占10%~30%。脂性腎病病變可完全恢復,對皮質激素治療效果很好。肉眼觀,腎腫脹,體積較大,色蒼白。由于大量脂類沉著,切面可見黃色條紋。
8、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病變為局灶性,節段性,僅累及少數或部分腎小球。病變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叢呈節段性硬化,是引起腎病綜合征常見的原因之一。多見于兒童和青年人。此型腎炎病變為進行性,病人對激素治療效果不理想。多繼續發展為彌漫性硬化性腎小球腎炎。
9、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腎炎 病變特點為局灶性和節段性,僅累及部分腎小球,而受累腎小球的病變僅限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叢的一部分。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腎炎可繼發于全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結節性多動脈炎和細菌性心內膜炎等。有些為原發性,原因不明。
10、IgA腎病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腎小球腎炎,由Berger于1968年首先報告。這種疾病的特點為腎小球系膜增生,用免疫熒光法檢查見系膜內有IgA沉積。病人的主要癥狀為復發性血尿,可同時伴有輕度蛋白尿,少數病人可出現腎病綜合征。IgA腎病比較常見,多發生于兒童和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些病人在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11、彌漫性硬化性腎小球腎炎是各種類型腎小球腎炎發展到晚期的結果。大量腎小球纖維化、硬化,原始的病變類型已不能辨認。病人的主要癥狀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有些病人過去有腎炎的病史。約25%的病人起病緩慢,無自覺癥狀,無腎炎病史,發現時已為晚期。病理變化:兩側腎對稱性萎縮變小,色蒼白,表面呈彌漫性細顆粒狀。有時可有散在的小囊腫形成。腎不而質硬,故稱顆粒性固縮腎。切面見腎皮質萎縮變薄,紋理模糊不清,皮髓質分界不明顯。腎盂周圍脂肪組織增多。小動脈壁增厚,變硬。
是小編輯為大家整理的臨床執業醫師病理學輔導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