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營養師三級七大營養素之礦物質:鈣的代謝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12-19
鈣
鈣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次于水、碳、氧(非水)、氫(非水)、氮,排第六位;若按元素排列則為第五位,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無機元素,占人體重的1.5%—2.0%o正常成人體內含有1000—1200g的鈣。鈣不僅是構成機體完整性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并在機體各種生理和生化過程中,對維持生命起著至為重要的作用。
盡管鈣是人體中最豐富的礦物質,大多數成年人每天只能攝取所需鈣的一半。吃足夠的高鈣食物或不易做到,但可服用營養補充品來防止缺乏癥。商店的貨架上擺著各式各樣的鈣營養補充品,最普通的形態是碳酸鈣、檸檬酸鈣、蘋果酸鹽構櫞酸鈣、葡萄糖酸鈣、磷酸鈣和乳酸鈣。碳酸鈣(通常存在于抗酸劑中,以減輕胃灼熱)提供40%的鈣元素,而葡萄糖酸鈣則提供9%.的含量越低,就須多吃幾片,才能達到推薦量。
(1)鈣的代謝
鈣在體內代謝的過程,就是維持體內鈣的環境穩定性的過程,循環中鈣的水平取決于鈣的平衡,而鈣的平衡則由鈣的攝入、吸收和排泄三者之間的關系所決定。三者所起作用的比重因不同對象的生理的狀況而有差異。但應該強調的是,吸收和排泄在決定鈣平衡中與攝人同樣重要。
①吸收
人體攝人的鈣主要在小腸近端吸收。吸收機制隨攝人量的多少以及需要量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一般大部分為被動吸收,小部分為主動吸收。當機體對鈣的需要量較高或攝人量較低時,腸道對鈣的主動吸收機制最活躍,這是一種需要能量的主動運載過程,需要維生素D的活性代謝產物1,25(OH)2 -D3 的參與。在攝人鈣量較高時,則大部分通過被動的離子擴散方式吸收,但攝人與吸收并不成比例,在攝人量增加時,吸收率則降低,這一過程是否依賴維生素D的作用則不明顯,而主要取決于腸腔與漿膜間鈣濃度的梯度。
每日食物中的鈣含量并不恒定,通常為0.5~ 1.0g左右,吸收率的變化幅度也很大,在20%~60%以上不等。成人每天可吸收鈣約0.1~ 0.4g。一般來講,食物含鈣量高時,吸收率相應下降,反之,則吸收率升高。此外鈣的吸收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A、年齡、性別與生理狀況
鈣的吸收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生長發育旺盛的兒童骨骼中鈣代謝極為活躍,母乳喂養嬰兒的鈣吸收率可達60%~70%,成年人則只有25%左右,一般40歲以后,鈣吸收率逐漸下降。在性別上認為男性鈣吸收率高于女性,這與雄性激素有關。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狀況時,鈣的吸收率增高。某些疾病狀態(如糖尿病)也會影響鈣吸收。
B、有利于鈣吸收的因素
維生素D對促進鈣吸收起有重要作用。膳食中維生素D存在的多少或機體照射太陽光充足與否,都會影響1,25(OH)2 -D3的水平。從而明顯影響鈣的主動吸收。在膳食鈣低時維生素D顯得更為重要。凡能降低腸道pH值或增加鈣溶解度的物質,均可促進鈣吸收。乳糖發酵導致pH降低或乳糖與鈣合成低分子可溶性物質而促進鈣吸收。某些氨基酸如賴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可與鈣形成可溶性鈣鹽,有利于鈣吸收。通常當蛋白質攝人量從缺乏到適宜水平時,鈣的吸收增加,但是當蛋白質攝人量超過適宜水平時,則沒有進一步的影響。有報告,一些抗菌素如青霉素、氯霉素和新霉素能增加鈣的吸收。此外低磷膳食可升高鈣的吸收率,如牛奶磷含量高于人奶,認為是母乳鈣吸收率高于牛奶的原因。還要提出的是,體育鍛煉對促進鈣吸收也認為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C、不利于鈣吸收的因素
凡在腸道中能與鈣形成不可溶性復合物質者,均可干擾鈣的吸收。如谷類中常見的植鈣形成草酸鈣而不能吸收,又如一些食物中堿性磷酸鹽可與鈣形成小溶解的鈣鹽而影響吸收。膳食纖維中的糠醛酸殘基可與鈣結合,脂肪酸與鈣結合可形成脂肪酸鈣,這些都影響鈣吸收。因此二者在膳食中均不宜過高。此外一些堿性藥物如抗酸藥、四環素、肝素等可使胃腸道pH升高,使鈣吸收降低。咖啡因對鈣儲留也有一定負影響。還有在食用鈣補充劑時,與正常餐飲同時攝人會有利于吸收。而不同的鈣制劑,理化性質有異,都可能影響其吸收,是選擇時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