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營養師二級知識:水體富營養化產生原因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12-19
一談到水體的富營養化,使人們常常想到總氮、總磷超標。誠然,總氮、總磷等營養鹽是發生富營養化的必要條件。如果水體中總氮、總磷濃度很低,不可能發生富營養化。反之則不然,水體中總氮、總磷濃度的升高并不一定發生富營養化。富營養化的發生和發展是水體的整個環境系統出現失衡,導致某種優勢藻類大量生長繁殖的過程。因此要研究富營養化的發生機理和發生條件,實質上需了解藻類生諸多差異,會出現不同的富營養化表現癥狀,即出現不同的優勢藻類種群,并連帶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水生生物種類的失衡。但富營養化發生所必備的條件基本上是一樣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總氮總磷等營養鹽相對比較充足;
、阼F,硅等含量比較適度;
③適宜的溫度,光照條件和溶解氧含量;
④緩慢的水流流態,水體更新周期長。
只有在上述四方面條件都比較適宜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某種優勢藻類“瘋狂增長” 現象,發生富營養化。
富營養化成因的兩種理論
1 .食物鏈理論:
這是由荷蘭科學家馬丁·肖頓于1997年6月在“磷酸鹽技術研討會”上提出的。
該理論認為,自然水域中存在水生食物鏈。如果浮游生物的數量減少或捕食能力降低,將使水藻生長量超過消耗量,平衡被打破,發生富營養化。該理論說明營養負荷的增加不是導致富營養化的唯一原因。
2. 生命周期理論:
這是近年來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一種理論。
它認為,含氮和含磷的化合物過多排入水體,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引起藻類大量繁殖,過多的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浮游生物缺氧死亡,它們的尸體腐爛又造成水質污染。根據這一理論,氮磷的過量排放是造成富營養化的根本原因,藻類是富營養化的主體,它的生長速度直接影響水質狀態。在合適的光照、溫度、pH值、硅以及其它營養物質充分的條件下,植物的生長取決于外界供給它們養分最少的一種或兩種,從藻類原C1o6H~0110N16P可以看出,生產1 kg藻類,需要消耗碳358 g,氫74 g,氧496 g,氮63g,磷9 g,顯然氮磷是限制因子。因此,要想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必須控制水體中氮磷等營養鹽的含量及其比例。
食物鏈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爭論的焦點在于氮磷是否為引起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目前這兩種爭論尚未有最后的定論。但從目前我國水體的富營養化狀況來看,富營養化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用后者(生命周期理論)來解釋。
水體富營養化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水體富營養化日益嚴重的今天,富營養化成因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對于該成因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較成熟的理論能夠在實際水體中用來預測富營養化發生;對于富營養化發生的各項指標還沒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嚴格量化的界定。因此,系統深入地開展水體富營養化發生原因的研究,對于有效地開展水體富營養化綜合治理與防治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長繁衍的過程。對于不同的水域,由于存在水域地理特性、自然氣候條件、水生生態系統和污染特性等
具體原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