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輔導資料:小兒消化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3-12-19

  (一)解剖特點

  足月新生兒出生時已具有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頰部有堅厚的脂肪墊,有助于吸吮活動。口腔黏膜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發育不夠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損傷和細菌感染。

  新生兒和嬰兒的食管呈漏斗狀,食管下段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發生胃食管反流,易發生溢奶。胃呈水平狀,再加上幽門緊張度高,自主神經調節功能不成熟,也是嬰幼兒時期易嘔吐的原因。胃容量出生時30~60ml,隨年齡增大,1~3個月90~150ml,1歲時達250~300ml,5歲時為700~850ml,成人約為2000ml。

  小兒腸管相對比成人長,一般為身高的5~7倍,對消化吸收有利,但腸系膜柔軟而長,黏膜下組織松弛,尤其結腸無明顯結腸帶與脂肪垂,升結腸與后壁固定差,易發生腸扭轉和腸套疊。

  年齡愈小,肝臟相對愈大。嬰兒肝臟結締組織發育較差,肝細胞再生能力強,不易發生肝硬化,但易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如缺氧、感染、藥物中毒等均可影響其正常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點

  新生兒唾液分泌少,3~4個月唾液分泌開始增加,5~6個月明顯增多,常發生生理性流涎。但小嬰兒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故3個月以下小兒不宜喂淀粉類食物。嬰兒胃排空時隨食物種類而異,一般水為1.5~2小時,母乳2~3小時,牛乳3~4小時。

  嬰兒腸黏膜對葡萄糖的轉運能力低于成人,但因奶中乳糖含量低,仍可正常分解、吸收。幼嬰尤其是未成熟兒腸壁薄、黏膜血管豐富,腸黏膜屏障作用較差,腸腔內微生物、過敏原及不完全分解產物可經腸黏膜進入體內,引起全身性感染或變態反應病。

  幼嬰因胰腺酶活性低、膽汁分泌少,對脂肪及蛋白質消化、吸收都不完善。酶類出現的順序為最先是胰蛋白酶,而后是糜蛋白酶、羥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新生兒出生后幾小時,腸道開始出現細菌。腸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響,母乳喂養者以雙歧桿菌為主;人工喂養和混合喂養大腸桿菌、嗜酸桿菌、雙歧桿菌及腸球菌比例幾乎相等。腸道細菌對體內合成維生素和其他B族維生素起重要作用。消化功能紊亂時,導致腸道菌群紊亂而致病。

  以上是小編輯整理的兒科學的相關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欧美丝袜久久精品 | 激情综合五月天开心久久 | 在线免费一级大片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0 | 亚洲精品一本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