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業醫師病理學輔導:DIC病因和機制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3-12-19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在全身微循環內形成大量由纖維素及血小板構成的微血栓,廣泛分布于多種器官組織的毛細血管和小血管內,稱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1.廣泛性微循環血管內皮損傷 在敗血癥、菌血癥、毒血癥、病毒血癥、抗原抗體復合物損害(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代謝性酸中毒時,血管內皮損傷,血管壁膠原纖維暴露,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加之血小板粘集,發生微循環內凝血。
2.嚴重的組織破壞 嚴重創傷、燒傷、惡性腫瘤、胎盤早期剝離、死胎滯留等,均有組織及細胞崩解產物進入血液,羊水栓塞時的羊水也具有組織因子類物質,人血后啟動外源性凝血系統。
3.血小板大量粘集或紅細胞大量破壞 內毒素、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抗原抗體復合物除激活凝血系統外,還可破壞血小板的膜,促使血小板大量粘集;溶血和瘧疾時大量紅細胞破壞,可使紅細胞的組織因子樣物質釋人血液。
4.促凝物質進人血流 毒蛇咬傷和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時,蛇毒及胰蛋白酶能產生肽類物質,激活凝血酶原,引發凝血。
是小編輯為大家整理的臨床執業醫師病理學輔導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