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皓首研經絡-醫藥典故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6-01
被尊為“藥王”的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臨床上針藥并重。但他起初并不在意針灸的作用。后來在臨床實踐中認識到針灸的妙處后才開始重視,宋。高保衡稱他:“茍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里之變。如能兼是圣賢之蘊者,其名之良乎,有唐真人孫思邈者,乃其人也。”可見他對孫思邈的這種學術思想評價之高。
孫思邈是當時德高望重的醫界先輩,有人送給他看當時的一位名家甄權著的《名堂人形圖》,他當時對于針灸及經絡并不是很精通,所以也就對這本書不當回事。當時有深州的刺史成君卓突然得了急性的咽喉炎,頸部腫大得很嚴重,喉中閉塞,連水都不能飲下已經三天了,就告訴孫思邈,孫想用藥物已經沒有什么好辦法了,因為飲水都進不去,所以就請甄權來為之治療,當時甄權就在成君卓的右手次指端的商陽穴上刺了一針,約有吃頓飯的時間,氣息已經通暢了,第二天飲食談吐一如正常時那樣。可見針灸及經絡學說之神奇了。
孫思邈在其一百歲后曾感慨地說:“吾十有八而志學于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 ,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從這段話里,一方面可以看到經絡學說的博大精深,而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孫思邈作為一代名醫,皓首窮經的精神不愧為醫界千古楷模。另外還能看出他作為一代醫家的博大胸懷,自己用藥物沒有什么好方法,而能夠推薦位在自己的盛名之下的甄權去為患者治療,正與他自己在《大醫精誠》里說得一樣:不作“功夫形跡之心”,不考慮個人名譽得失。真可謂名符其實的“蒼生大醫”啊!這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的醫務工作者們仿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