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鍋”為何稱“急銷”-醫林漫話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9
現在人們從藥店抓回藥后,就用藥鍋煎藥。而在上古時代,是沒有藥鍋的。人們服用草藥直接放在口中咬嚼吞咽。這種方法既不科學,又不衛生,口感不好,副作用也大。后來有了陶瓷器皿,人們才逐漸改用草藥加水煎煮的方法,熬成湯液后服用。
據《史記》載,湯液的始創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湯的宰相伊尹。伊尹原是商湯妻子陪嫁的奴隸,他聰慧靈敏、精明能干,還是位烹飪大師。根據烹調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用當時的陶制盛具煎煮草藥,第一次創制了湯液。
幾千年來,煎藥盛具也隨著社會陶瓷業發展而發展,出現了體形各異、千姿百態的藥鍋、藥罐、罐壺等煎藥用具。
由于地域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對藥具的使用和叫法也不盡相同。北方人習稱藥鍋,南方人習稱藥罐,而在臺灣、粵東和閩南地慪,人們則把藥罐習稱為‘急銷’。為什么把它叫成‘急銷’呢?還有一段傳說。
那是在宋仁宗景佑年間,閩南和臺灣一帶瘟疫流行,疫區人亡田荒醫|學教育網整理,一片悲涼慘景。
這時有位名叫吳本的名醫,帶領徒弟采藥治病,救活了許多人,被海峽兩岸同胞尊稱為救苦救難的‘醫靈真人’。當時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藥具又太雜,質量低劣,規格不一,以致影響藥效,有的竟產生毒副作用。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吳本急忙趕往粵東地區,選擇廠家,研制模型,統一規格和質量標準,燒制了一批批質量高、價格低的藥罐投放市場,供老百姓急用。但當時老百姓聞藥色變,忌諱‘藥罐’二字,臨時又沒有一個恰當的名字來代替。商人講利潤,急著要推銷,眼下此物百姓正急著用,就急中生智,叫它‘急銷’,雙方都圖個吉利。
就這樣,‘急銷’就作為藥罐的代名詞,在臺灣、閩南、粵東民間叫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