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家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9
一、戴思恭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禮,號肅齋,婺州浦江(今屬浙江諸暨縣)人,家世業儒,并數世業醫。父戴士堯(1307~1349)是文學家戴良之兄。早年棄儒學醫;弟思溫,字原值,號益齋,亦以醫名。元至正三年(1343),戴士堯攜子思恭、思溫至義鳥,投丹溪門下學習。戴氏還從羅知悌學過醫。
洪武間,以太醫院石逵薦,入為御醫。受朱元璋賞識,授迪功郎、正八品御醫,建文初,升任太醫院使。永樂元年(1402),乞歸,奏章四上,方準其請。
戴氏臨證,辨證細,用藥準,著有《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本草摘抄》、《類證用藥》;《推求師意》、校補有朱丹溪的《金匱鉤玄》等!睹貍髯C治要訣及類方》刊于1443年,以論述內科雜病證治為主。
《推求師意》為闡發丹溪未盡之意而作,原無刻本,嘉靖中汪機得之,為汪氏弟子陳桷?,書名為汪氏所題。凡2卷。
《金匱鉤玄》,朱丹溪撰,戴氏作了訂正和校補,約成于1358年,凡3卷。
戴氏尊丹溪,對六郁辨證及治法,都很精審。指出傳化失常是致郁關鍵,在郁證中又以中焦致郁居多,深化了丹溪六郁之說。戴氏對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諸家說,俱深入鉆研,擇善而從,不拘一家,無門戶之見。
二、王履
王履(1332~1391),字安道,號畸叟,又號奇翁、抱獨山人。江蘇昆山人,著有《醫經溯洄集》1卷、《百病鉤元》20卷、《醫韻統》100卷,以及《小易賦》、《十二經絡賦》等。惟《醫經溯洄集》行世。洪武四年(1371)至長安,任秦王府良醫正10余年。1383年,登華山巔,繪華山風景畫40幅,寫詩150首,畫現存放富博物院。
《醫經溯洄集》,撰于1368年,載醫論21篇。書名溯洄,寓推溯醫源義,探討《內經》、《難經》、《本草經》、《傷寒論》及歷代諸家之作,提出不少獨見。
王氏對傷寒溫病之辨頗精,謂溫病是“感天的惡毒異氣”而致,“溫暑及時行寒疫、溫瘧、風溫、溫毒,決不可以傷寒六經諸病為通治”。
王氏對宋以來傷寒397法之說提出異議,認為應把《傷寒論)作方法論讀,“讀者當活法,勿拘執”。這是一個重要思想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王氏評論以往醫家,每有創見。其論“外感法仲景,內傷宗東垣,雜病主丹溪”等,為學醫者之標的,至今醫界多所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