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狂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中醫學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其傳承于世,很大程度上是靠著錄于文字的經典著作。
然而,且不說古人的書簡、文章在傳抄過程中出現的散失、顛倒,單是文字本身隨著時間、地域的變化產生演變,就會導致很多古今字義、詞義的明顯不同。而且,漢字經過簡化,好多則變得面目全非。如果我們持今意學習古文的話,那就越學離古意越遠了。這使我們想通過讀書來掌握古人的智慧變得很艱難。
我長期從事涉外醫療教學工作,要把中醫的基本字詞翻譯成英語,經常是面對熟悉的漢字產生陌生的感覺。翻譯英文,那就偷懶不得,確確實實地要求落實含義。艱難也沒辦法,我們只能從識字、明義、會意、悟道幾個基本步驟去“愚公移山”。
幾年下來,集腋成裘,現在發表出來,拋磚引玉,請大家批評。
癲和狂是心病,也就是神明之亂。現代人癲狂并稱,泛指一切精神疾病,在古代,癲和狂有性質上的區別。
“善診者,查色按脈,先別陰陽。”癲表現出來的癥狀是負面的、陰性的,狂正好相反。《靈樞·癲狂》:“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后來的《難經·五十九難》對癲狂也有進一步的論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癲是陰癥,陰寒內盛或者陰血不足都可以導致癲的發作。狂是陽癥,陽氣亢進和陽氣不足可以導致發狂。《黃帝內經》和《難經》都指明了癲狂的實證病機,“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張仲景則補充了癲狂虛證的病機,《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中說:“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癲狂起病誘因大多與情緒⑶楦寫碳び泄兀慘話恪暗彌羌ⅰ薄ⅰ暗彌?br>恐“,狂一般”得之有所大喜“。
癲狂雖然分屬陰陽,但是陰陽互根,陰陽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癲久了可以發狂,狂久了,也可發癲。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病人,其表現出的癥狀完全符合古代癲狂的特點。在抑郁期,病人一般表現為表情淡漠,沉默癡呆,時時太息,言語無序,或喃喃自語,多疑多慮,穢潔不分,內疚自責,思恍惚,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困乏、閉戶僵臥。
抑郁日久會出現一些陽性癥狀,比如失眠、早醒、焦慮、煩躁、不安、出逃自殘、自殺等癥狀。
在躁狂期表現為興奮喜悅、注意力分散、性情急躁,頭痛不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狂亂無知,罵詈號叫,不避親疏,逾垣上屋,或毀物傷人,氣力愈常,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躁狂日久,精氣衰減,又會轉回到抑郁狀態。
在治療上,如果我們應當嚴格遵循中醫理論,抓住其心病、神亂的病機,分清陰陽虛實,再給予對證的治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治療實證狂疾,《素問·病能論篇》說:“帝曰:有病怒狂者,其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陽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己,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則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治療陽氣虛衰的狂癥,張仲景的桂枝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都是非常好用的方子。
治療實證的癲疾,《靈樞》主要采用放血的療法,直到血脈顏色恢復正常。
治療陰血不足的癲疾,張仲景的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治療百合病的系列方、酸棗仁湯、甘麥大棗湯等等都是對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