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文化是中醫文化的標志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提起董奉,人們就會聯想到杏林,想到杏林就會聯想到醫生,聯想到醫生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直到如今有些醫生在救死扶傷之后還會收到患者送來的“杏林春暖”錦旗。杏林一詞已經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常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虎守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贊美像童奉那樣的蒼生大醫,也常用這類話語稱頌醫生醫術的高明和高尚的醫德。醫家也常以“杏林中人”自居。
事實上,董奉的事跡,我們現今所能知道的很簡單。
董奉(約公元169年~280年),字君異,東吳侯官(今福建長樂)人。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誥封為“太乙真人”,號“碧虛上監”。宋宣和二年(1120年)誥封為升元真人。
據文獻記載,董奉少時在家鄉為吏,后在交州施醫濟世。據晉·葛洪《神仙傳》記載,綏南中郎將、交阯太守士燮,死已三日,經其醫治,起死回生。名噪當世,被尊為醫仙,與華佗、張仲景并稱“建安三神醫”。
董奉離開交州后至匡廬。晉?慧遠法師《廬山記》有董奉草堂的記載。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錢物,惟求植杏以報,數十年得杏林百里。“杏果成熟,以杏貨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晉?葛洪《神仙傳》)董奉的善舉被后世人們所傳揚,也逐漸被當作神仙供奉,在道教的信仰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福建長樂有座董奉山,山麓下有董奉草堂。整座草堂背倚層巒疊翠的青山,面臨阡陌縱橫的田野。草堂占地約40畝,當地政府投資,建成杏林始祖展廳、草堂、南雅堂、照壁、百草園等,種植了近千株的杏樹。在江西九江據說是董奉原行醫處仍有杏林。但傳說中杏林所在之處多不確切。廬山腳下還建有董奉祠。安徽鳳陽縣(古濠州鐘離縣)有杏山,據說也與董奉有關!稄]山志》上有一段話說得好:“董奉……夫神仙之說,本屬渺茫。其時代、年齡、居址似不必拘泥求之,加以考證……但察其事跡有利于人群,則存之可耳。”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醫家,其中有卓越技術和高尚醫德的也不在少數。董奉譽滿天下的原因,與其他著名醫家有共性,如醫德高尚、技藝超群、惠及百姓廣等,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董奉的經歷經過傳說形成了一個優美詩意的畫面,讓文人產生了美好的遐想,“杏林”使人聯想的是杏花璀璨,“虎溪”使人聯想的是泉水淙淙,這些都成為吟詩作對時常用的典故。我們可以從古代詩詞中信手拈來這樣的詞句:
李白的“云峰出遠海,帆影掛清川。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此行俱有適,遲爾早歸旋。”(《送二季之江東》)王維的“香爐遠峰出,石鏡澄湖瀉。董奉杏成林,陶潛菊盈把。范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杜甫的“巫山不見廬山遠,松林蘭若秋風晚。一老猶鳴日暮鐘,諸僧尚乞齋時飯。香爐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飛錫去年啼邑子,獻花何日許門徒。”(《大覺高僧蘭若<和尚去冬往湖南>》)李端的“花洞晚陰陰,仙壇隔杏林。漱泉春谷冷,搗藥夜窗深。石上開仙酌,松間對玉琴。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尋。”(《云陽觀寄袁稠》)翁方鋼的“巖幽虎心善,遠吹來杏林。但坐掏石泉,溪回鳴玉琴。”(《隘口》)
民眾的依賴、宗教的信仰,加上文人的推波助瀾,促使了杏林文化的形成。當這一文化形成以后,董奉的事跡被升華了,提煉了,經過抽象后的杏林文化已經是一個符號,它洗刷掉了作為董奉個體的特殊性內容,而保留下來他作為一個優秀醫者群體的共性特征。這時的杏林與被抽象的事物已經沒有深刻的聯系了。因此,關于董奉本身事跡的具體內容已經不是關鍵的問題,流傳當中董奉的故事真實與否已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反映的都是古代醫家美好傳說。在這個意義上,董奉是什么人,生活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事跡,統統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