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文化起于中原興于中原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有了人類,就有了醫藥的活動。中原地區是中華中醫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伏羲、黃帝時期,就有了醫藥起源的美好傳說,中原成為中華中醫文化的源頭。從此,中醫藥文化形成于中原,中醫藥大師薈萃于中原,中醫藥文化發達于中原,中醫藥巨著誕生于中原。

在中原地區,有幾位傳說中的人物,留下了有關醫藥起源的美好傳說。如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制醫藥”、“以療民疾”,黃帝和大臣岐伯、雷公等討論醫藥理論問題。到夏商周三代,醫學理論已經萌芽,藥物學知識不斷豐富,治療方法已是豐富多彩。這為戰國以后醫學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這些充分說明中醫的起源是在河南。

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時期,其標志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醫學經典的相繼問世。《黃帝內經》大約是戰國秦漢時期,為后世中醫理論之源。《傷寒雜病論》系東漢南郡涅陽張仲景所著,該書的最大貢獻是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奠定了臨床診斷理論的基礎。《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的洛陽,其主要貢獻是提出了中藥學理論。而這三部醫藥學著作主要是在中原完成的,可以說中華醫藥理論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醫學得到了全面發展。唐代醫學大家孫思邈,曾長期在中原行醫,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方劑之大成,對《黃帝內經》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闡發。同時,他收錄了張仲景著作有關傷寒病癥的部分,從而使醫圣文化得以廣泛傳播。

百泉藥王廟會,成了我國著名的藥材集散地之一,故自古就有“不到百泉藥不全”之說。禹州作為中藥材集散地歷史悠久,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藥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藥過禹州倍生香”之說。自清康熙年間相繼建成眾多會館,成為禹州藥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

洛陽龍門石窟的藥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歷時200余年,洞內刻有100多個藥方,涉及動物、植物、礦物等120多種藥材,可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科多種疾病。這些藥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洛陽藥方洞見證了中原醫學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在线 |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蜜桃 | 思思热精品在线视频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观看免费 | 日本在线亚州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综合婷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