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圣藥王:中醫藥行業的精神領袖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圣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獨特而重要的文化觀念和現象。先秦時代,出于構建統一的穩定的社會秩序的需要,儒家、道家等學派提出了“圣人”的概念,將其作為道德權威、政治權威、思想權威以及人格權威的統一化身。圣人觀念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影響頗深,成為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和修養目標。當然,儒家、道家對圣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后來,圣人的內涵有所擴大,逐漸反映到多個文化、藝術、科學和技術行業領域。據統計,中國各行業領域的圣人有41位,如文圣孔子、武圣關羽、史圣司馬遷、詩圣杜甫、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兵圣孫武、酒圣杜康、茶圣陸羽,以及醫圣張仲景、藥圣孫思邈等。
圣人觀念很早就影響到中醫藥界,歷代醫家都認為養生治病是圣人的功業,是依據圣人的教化而行事的。《黃帝內經》中,提到“圣人”、“圣”的文字多達40處。《內經》中的圣人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通曉天地之理、先知先覺、精通養生,且次于真人、至人而高于賢人者。二是指醫療技術水平高的醫生。
中醫藥界后來所稱的圣人,多指第二個含義。在幾千年的醫學發展史上,出現過很多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醫家,如扁鵲、華佗、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李時珍等,而被尊為圣人的張仲景和孫思邈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由于對中醫藥事業的杰出貢獻,張仲景被后世尊為“醫圣”,孫思邈則被尊為“藥王”或“藥圣”。為了紀念張仲景、孫思邈等醫家,歷代的群眾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墓葬等。至今,醫圣、藥王的精神仍在激勵著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救含靈之苦、做蒼生大醫。目前,很多中醫藥臨床、科研機構、學校以及藥廠、藥店都置有醫圣、藥王的塑像或畫像,并且經常舉辦紀念活動。他們已經成為中醫藥行業不可替代的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