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跟單員考試基礎理論輔導出口產品質量跟單2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2-11-07
2.工序能力的驗證
工序能力是工序處于受控狀態下的實際加工能力。在生產過程中,工序是產品質量形成的基本環節,因此,在工藝準備中應對工序具備生產符合產品質量要求的能力進行驗證。
3.采購的質量控制
企業采購的物資和貨品,諸如材料、零件、部件等都是產品的組成部分并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因此,應對全部采購活動進行控制。ISO9004一l標準關于采購質量的要求中明確指出質量體系中有關采購的內容至少應包括下列要素:
(1)提出適合版本的規范、圖樣、采購文件和其他技術資料;
。2)選擇合格的供應商;
。3)質量保證協議;
(4)驗證方法協議;
(5)解決爭端的規定;
。6)進貨檢驗程序;
。7)進貨控制;
(8)進貨控制記錄。
4.輔助材料、公用設施和環境條件的控制
對質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輔助材料和設施,如:生產用的水、壓縮空氣、能源、化學用品等也應加以控制并定期進行驗證,以確保對生產過程影響的統一性。
5.工藝文件的質量控制
工藝文件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用以指導工人操作的技術文件,是企業安排生產計劃,實施生產調度、勞動組織、材料供應、設備管理、質量檢查、工序控制等的重要依據。
對于制定的工藝文件必須貫徹執行,并保持相對的穩定性,若需修改,必須按規定的程序進行審批,以確保受控工藝文件的質量。
三、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
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的基本任務是:嚴格貫徹設計意圖和執行技術標準,使產品達到質量標準;實施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質量保證,以確保工序質量水平;建立能夠穩定地生產符合質量水平要求的產品的生產制造系統。
四、出口產品質量檢驗計劃的編制
檢驗計劃的深度因產品的重要性、復雜程度以及與企業其他產品的差異而不同。但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檢驗計劃一般應包括的基本內容有:檢驗流程;質量缺陷嚴重性分級表;檢驗指導書;測量和試驗設備配置計劃;人員調配、培訓、資格認證等事項的安排;其他需要特殊安排的事宜。
1.檢驗流程。檢驗流程用來表達檢驗計劃中的檢驗活動流程、檢驗站點設置、檢驗方式和方法及相互關系,一般應以工藝流程圖為基礎來設計。為了便于理解與交流,可以用編制流程圖的方式,但在編制時應盡可能地采用有關標準規定的統一符號。
2.產品質量缺陷嚴重性分級。產品加工生產過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質量缺陷。對于不能滿足預期使用要求的質量缺陷,如質量特性的重要程度、偏離規范的差別。對這些質量缺陷實施嚴重性分級有利于檢驗質量職能的有效發揮,以及質量管理綜合效能的提高。
3.檢驗指導書。檢驗指導書是產品檢驗規程在某些重要檢驗環節上的具體化,是產品檢驗計劃的構成部分。編制檢驗指導書的目的在于為重要的檢驗作業活動提供具體的指導。
檢驗指導書的基本內容如下:(1)檢驗對象。(2)質量特性。(3)檢驗方法。(4)檢測手段。(5)檢驗判斷。(6)記錄與報告。(7)對于復雜的檢驗項目,檢驗指導書應給出必要的示意圖表及提供有關的說明資料。
五、出口產品質量檢驗活動的實施(考點)
企業實際的檢驗活動可分為三種類型,即進貨檢驗、工序檢驗和完工檢驗。
。ㄒ唬 進貨檢驗
進貨檢驗是對外購品的質量驗證,即對采購的原材料、輔料、外購件、外協件及配套件等人庫前的接收檢驗。
進貨檢驗的深度主要取決于企業對供應商質量保證體系的信任程度。企業可制訂對供應商的質量監督制度,如對供應商的定期質量審核,以及在生產過程的關鍵階段派員對供應商的質量保證活動進行現場監察等。企業對供應商進行盡可能多的質量驗證,以減少不合格品的產出,是企業保證進貨物料質量的積極措施。
進貨檢驗有首件(批)樣品檢驗和成批進貨檢驗兩種。
1、首件(批)樣品檢驗。
首件(批)樣品檢驗是企業對供應商提供的樣品的鑒定性檢驗認可。供應商提供的樣品必須有代表性,以便作為以后進貨的比較基準。
首件(批)樣品檢驗通常用于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供應商首次交貨;
二是供應商產品設計或結構有重大變化;
三是供應商產品生產工藝有重大變化。
2、成批進貨檢驗。
針對貨品的不同情況,有如下兩種檢驗方法:
第一,分類檢驗法。對外購物料按其質量特性的重要性和可能發生缺陷的嚴重性,分成A類、B類、C類三類。
A類是關鍵的,必須進行嚴格的全項檢查;
B類是重要的,應對必要的質量特性進行全檢或抽檢;
C類是一般的,可以憑供貨質量證明文件驗收,或作少量項目的抽檢。
第二,接受抽樣檢驗。對正常的大批量進貨,可根據雙方商定的檢驗水平及抽樣方案,實行抽樣檢驗。
為了保證檢驗工作的質量,防止漏檢或錯檢,應制定“入庫檢驗指導書”或“入庫檢驗細則”。
進貨物料經檢驗合格后,檢驗人員應做好檢驗記錄,及時通知倉庫收貨。對于檢驗不合格的應按照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辦理退貨或作其他處置。
(二) 工序檢驗
工序檢驗有時稱為過程檢驗或階段檢驗。工序檢驗的目的是在加工過程中防止出現大批不合格品,避免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工序檢驗通常有三種形式:
1、首件檢驗。所謂首件,是指每個生產班次剛開始加工的第一個工件,或加工過程中因換人、換料、換活以及換工裝、調整設備等改變工序條件后加工的第一個工件。對于大批量生產,“首件”往往是指一定數量的樣品。
(2007年試題)
首件檢驗的“三檢制”辦法,即指先由操作者自檢,再由班組長或質量員復檢,最后由檢驗員專檢。( 是 )
2、巡回檢驗。巡回檢驗要求檢驗人員在生產現場對生產工序進行巡回質量檢驗。檢驗人員應按照檢驗指導書規定的檢驗頻次和數量進行,并做好記錄。工序質量控制點應是巡回檢驗的重點,檢驗人員應把檢驗結果標志在工序控制圖上。
3、末件檢驗。末件檢驗是指主要靠模具、工裝保證質量的零件加工場合,當批量加工完成后,對最后加工的一件或幾件進行檢查驗證的活動。末件檢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下批生產做好生產技術準備,保證下批生產時能有較好的生產技術狀態。
末件檢驗應由檢驗人員和操作人員共同進行。檢驗合格后雙方應在“末件檢驗卡”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