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咨詢工程師考試:宏觀經濟學基礎(2)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2-10-29
四、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與工具<大綱要求>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和路徑
宏觀經濟政策試圖實現的目標:充分就業、價格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
穩定經濟的政策主要是通過影響總需求而發生作用,即主動地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積極地影響總需求水平。
(二)宏觀經濟政策工具
1.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目標和實現路徑
1)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的根本目標是幫助經濟達到無通貨膨脹、充分就業條件下的總產出水平。
2)實現路徑: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商業銀行持有的超額準備金規模,來改變商業銀行體系的貸款能力,控制整個經濟的貨幣供給量。
(2)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業務、準備金率、貼現率。
(3)貨幣政策類型
1)寬松貨幣政策
2)緊縮貨幣政策
(4)貨幣政策對貿易平衡的影響
2.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包括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和非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兩類。
五、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代表的是一國潛在GDP或國民產出的增加。它決定一國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一)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
(1)GDP增長率。
(2)人均GDP增長率。
(3)勞動生產率
(4)全要素生產率
(二)經濟增長的要素和主要源泉
1.經濟增長的要素
l人力資源(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
l自然資源(土地、礦產、燃料、環境質量);
l資本(機器、工廠、道路);
l技術(科學、管理、企業家才能)。
2.經濟增長的源泉
所謂增長源泉是指勞動、資本和技術對經濟增長的相對貢獻。
土地、勞動、資本都是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均構成經濟增長的源泉。但技術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是經濟持續增長最根本的源泉。
(三)促進長期增長的政策<大綱要求>
l鼓勵技術進步。
l增加國家人力資源儲備的教育和培訓投資,加大對包括公共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基金、基礎教育、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支出。
l實施有助于增加國民儲蓄、投資和研究開發活動的稅收政策。
六、國際收支、國際貿易及匯率<大綱要求>
(一)國際收支
1.國際收支的基本概念
2.國際收支平衡表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的方法和內容,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錯誤和遺漏三大項。
(二)國際貿易
1.國際貿易的基礎
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國家間在要素稟賦、生產技術與效率、消費偏好等方面的差異性。
2.貿易差額與宏觀經濟穩定
商品和服務的貿易差額是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余額。出口大于進口為貿易順差(也稱出超、貿易盈余);反之為貿易逆差(也稱人超、貿易赤字)。
(三)貿易政策
1.國際貿易政策分類
國際貿易政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對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實行的政策。國際貿易政策一般可分為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2.國際貿易政策的具體措施
(1)保護性關稅。
(2)進口配額。
(3)非關稅壁壘。
(4)出口補貼。
(四)匯率及匯率制度
匯率是開放經濟中最重要的基礎性價格之一。
1.匯率
(1)匯率標價。直接標價方式和間接標價方式。
(2)匯率類別。匯率還有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分。根據外匯交易中所約定的生效日(交割日)的不同,外匯交易分為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
2.外匯市場
(1)外匯市場的特征。
l競爭性市場
l國內和國外價格的連接器
(2)外匯市場的參與者。
(3)匯率變動的原因。某種貨幣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與其他任何產品價格變動的決定因素相同,決定于對該種貨幣的供給與需求。
引起匯率變動的因素很多。關鍵的因素是兩個,即利率的相對變動和國內外價格水平的相對變動。
3.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
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4.宏觀經濟政策與匯率制度
在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將受制于匯率制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