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咨詢工程師考試:東北地區振興規劃1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2-10-29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東北地區振興步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重在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確定振興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發展任務,統籌協調區域發展重大問題,完善加快東北地區振興的政策措施。
規劃范圍: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蒙東地區)。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億。
規劃以“十一五”時期為重點,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一、面臨的形勢
(一)取得的成就
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以國有企業改組改制為重點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企業技術進步成效顯著,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采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穩步推進;A設施不斷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就業形勢有所好轉。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三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東北三省經濟綜合實力提高最顯著、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了重大進展。
(二)面對的矛盾與問題
東北地區在振興進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是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充分,市場化程度低,發展活力不足。
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裝備制造業產品配套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業精深加工度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三是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還很困難。
四是區內部分資源供給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區域和海域環境污染相當嚴重。
五是資源型城市尤其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緩慢,社會、生態問題突出。
今后五到十年是東北地區立足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的關鍵階段。
二、指導思想和振興目標
(一)指導思想與重大措施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東北地區全面振興。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轉變發展觀念,增強發展活力。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以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為突破口,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促進城鄉與區域協調發展。以發展循環經濟為著力點,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2.重大舉措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針對東北地區振興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采取以下重大舉措:
l加快改革開放步伐。
l加快結構調整與升級。
l加快區域合作進程。
l合理流動,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區域合作,促進協調發展。
l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
l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l加快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
(二)振興目標
經過10~15年的努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體制機制較為完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城鄉、區域發展相對協調,資源型城市良性發展,社會和諧,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
1.“十一五”時期東北地區要努力實現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l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2年翻一番。
l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服務業比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均有明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l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l
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改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
l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
2.規劃提出的“十一五”時期預期性主要規劃指標
人均GDP年均增長7.4%;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年均增長1.9%;第三產業比重提高3%,2010年達到41%;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12%,2010年達到48%;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0.7%,2010年達到2%;城鎮化率提高3%,2010年達到5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2010年達到10年。
3.規劃提出的“十一五”時期約束性主要規劃指標
“十一五”期間,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0%。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達到2553萬公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8%。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3270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高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