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反射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10-09
在正常情況下,膀胱逼尿肌在副交感神經緊張沖動的影響下,處于輕度收縮狀態,使膀胱內壓經常保持在0.98kPa(10cm H2O),因為膀胱具有較大的伸展性,導致內壓稍升高后可以很快回降。當尿量增加到400-500ml時膀胱內壓才超過0.98kPa(10cm H2O)而明顯升高。如果膀胱內尿量增加到700ml,膀胱內壓隨之增加至3.43kPa(35cm H2O)時,逼尿肌便出現節律性收縮,排尿欲也明顯增加,但此時還可有意識地控制排尿。當膀胱內壓達到6.86kPa(70cm H2O)以上時,便出現明顯的痛感以致不得不排尿。
排尿活動是一種反射活動。當膀胱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時(400-500ml),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受到刺激而興奮。沖動沿盆神經傳入,到達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級中樞;同時,沖動也到過腦干和大腦皮層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樞,并產生排尿欲。排尿反射進行時,沖動沿盆神經傳出,引起逼尿肌收縮、內括約肌松馳,于是尿液進入后尿道。這時尿液還可以刺激尿道的感受器,沖動沿陰部神經再次傳到脊髓排尿中樞,進一步加強其活動,使外括約肌開放,于是尿注被強大的膀胱內壓(可高達14.7kPa(150cm H2O)驅出。尿液對尿道的刺激可進一步反射性地加強排尿中樞活動。這是一種正反饋,它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強,直至尿液排完為止。在排尿末期,由于尿道海綿體肌肉收縮,可將殘留于尿道的尿液排出體外。此外,在排尿時,腹肌和膈肌的強大收縮也產生較高的腹內壓,協助克服排尿的阻力。
大腦皮層等排尿反射高位中樞能對脊髓初級中樞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響,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動。小兒大腦發育未臻完善,對初級中樞的控制能力較弱,所以小兒排尿次數多,且易發生在夜間遺尿現象醫。
排尿或貯尿任何一方發生障礙,均可出現排尿異常,臨床上常見的有尿頻,尿潴留和尿失禁。排放次數過多者稱為尿頻,常常是由于膀胱炎癥或機械性刺激(如膀胱結石)而引起的。膀胱中尿液充盈過多而不能排出者稱為尿潴留。尿潴留多半是由于腰骶部脊髓損傷使排尿反射初級中樞的活動發生障礙所致。但尿流受阻也能造成尿潴留。當脊髓受損,以致初級中樞與大腦皮層推動功能聯系時,排尿便失去了意識控制,可出現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