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學術動態:創傷性顱腦損傷治療新進展

來源:中華考試網發布時間:2012-04-17

  一、顱腦損傷以及損傷機制

  創傷性顱腦損傷,仍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問 題。美國每年就診病人達200萬以上,其中約7500人致死,125000人致殘。英國每年達100萬以上,死亡率為9/10萬,占住院全部死亡數的1%;15%~20%的死亡者年齡,在5~35 歲之間。損傷的原因大多為墜落傷,其次為斗毆和交通事故。目前腦損傷的嚴重程度不斷加重, 交通事故在其中有主要作用:雖然其引起的顱腦損傷占住院病人的13%,但死亡率卻高達58%.

  目前認為創傷性腦損傷,起初僅為部分性損傷,但以后數小時至數天內會有許多繼發性損 害。Graham等發現,創傷性腦損傷(TBI)死亡病人的90%,有缺血性改變,是 繼發損傷的主要機制。顱內壓(ICP)增高的原因,在沒有血腫的損傷后24~36小時內的急性期,大多為細胞毒性水腫,少數為血腦屏障損害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腫,而血管充血引起的腦腫脹比以往認為的作用要小得多;在急性損傷的后期,或在第3天終末或第4天開始,ICP升高的原因又可能是血管充血,因為腦血流(CBF)第2或3天已有增加,而血腦屏障的完整性在損傷后12~24小之內也已經恢復。當ICP升高時,顱內緩沖最快的是腦內血液體積,其次是腦脊液。當緩沖能力耗竭時,ICP就會急劇增加。當ICP在增加到20~25mmHg(1mmHg=0.13kPa)以上時,便可以迅速升高至很高的水平。如果ICP增加超過平均動脈血壓(MAP),就會對腦灌注產生液體靜力學性阻塞,數分鐘便可引起腦的死亡。

  二、顱腦損傷治療原則的進展

  輕型顱腦損傷的數量遠遠多于中、重型,其中仍包括一些需要神經外科處理的危險病人。1993年Stein和Ross首次提出,將輕型顱腦損傷進一步分為輕微型和輕型,目的是將危險性增加的患者鑒別出來并給予有效處理,這樣可以為很多國家減少嚴重的資源負擔。(1)輕微型病人:沒有意識喪失或健忘,GCS為15分,機敏反應和記憶力正常,沒有局灶性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且沒有可觸摸到的凹陷性骨折。一般可以在告知有關顱腦損傷注意事項后,準其回家。但應收住院的適應證為:有顱腦以外損傷;年齡很小或很大;家中沒有可靠的照看人;有潛在嚴重的內科性疾病需要治療等。(2)輕型病人具備下述一個以上特點:小于5分鐘的短 暫意識喪失;對出事情況有健忘;GCS為14分;機敏反應和記憶力受損;可觸摸到凹陷骨折。輕型病人都應迅速獲取CT掃描結果。CT掃描未見顱內病變也沒有其他住院適應證時,告知病人有關顱腦損傷注意事項后,可準回家;CT掃描發現顱內病變,或還有上述住院適應證時,應迅速進行是否手術的評價。另外還特別提出,住院時GCS為13分的病人,都應按中型顱腦損傷處理收住院,因為這些病人中,有40%CT掃描可見顱內異常;約10%需神外手術。1997年Hsiang等,同其他學者一樣,進一步提出將原來認為的輕型顱腦損傷再分為兩型:輕型和高危性輕型顱腦損傷。輕型病人:GCS為15分,頭顱X線檢查無骨折。高危性輕型顱腦損傷:包括GCS為13和14分所有病人,以及GCS為15分中頭顱X線檢查有骨折者。按這種新分類,前者病人沒有接受任何手術處理(包括ICP監測器的安置和開顱血腫清除術);而后者約10%接受了手術。用X線檢查有無頭顱骨折更切合實際。

  嚴重創傷性腦損傷初期治療的目標,是防治區域性或全腦性的缺血。降低顱內壓,改善腦灌注壓(CPP)以及腦血流(CBF),是治療顱腦損傷的重要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間內使用巴比妥鹽和中度低溫等治療,可以降低腦代謝,減少CBF需要量,降低顱內高 壓(ICH),又是治療某些嚴重顱腦損傷的重要補充方法。創傷7天之內 ,應為非癱瘓(nonparalyzed)病人提供靜止代謝消耗的140%,而為癱瘓病人應提供100%,其中15%熱量應為蛋白質,經胃腸或非胃腸給養均可。使用苯妥英納和卡馬西平,對防止早期創傷后抽搐有效,但不適于作晚期抽搐的預防性治療。

  三、重型顱腦損傷改善腦血流減輕腦缺血的治療

  目前公認,建立并采用一種創傷系統(trauma system),是減少重型顱腦損傷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每一系統內容,涉及醫院前的現場,住院前的醫院內轉運,或(和)醫院內ICU環境下等幾個環節,均根據當時研究結果而成,由當時認為最為合理的具體處理步驟和方法所組成。每一處理方法,都是下述近來形成的顱腦損傷CPP處理理論中某一方面的具體體現。一般認為,通過對當時創傷系統的認識,可以了解重型顱腦損傷系統處理的步驟,具有重要意義。

  據創傷性昏迷資料庫的研究表明,重型顱腦損傷的死亡率從70年代后期的50%左右下降到近期的36%,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一種“加強處理方案”。醫院前的“創傷性高級生命支持系統”,醫院中的“重型顱腦損傷的處理指南”,以及“歐洲腦損傷聯合體成人重型顱腦損傷處理指南”,都是創傷系統的典型代表。雖然各自闡述的內容和側重面有所不同,但均試圖采用切實可行的方案,保證穩定而充分的通氣和循環,以達到防治腦繼發性損害的目的。在每一系統中,對早期氣管插管,迅速將病人轉運到條件適宜的治療單位,進行迅速而及時的復蘇,早期CT掃描,及時清除顱內血腫或挫傷等占位病變,以及最后在ICU環境內接受極為具 體的處理等方面,都給予了特別強調。

  重型顱腦損傷病人在轉運中,可以給予鎮靜和肌肉松馳性藥物,以及通氣方面的處理。不應常規預防性使用甘露醇,因為低血壓病人有低血容量危險。也不應常規使用過度通氣降低PCO2,這樣可加重腦的缺血。但在小腦幕切跡疝臨床體征出現時,就應該使用過度通氣和甘露醇。還應注意,有低血容量的顱內高壓病人,僅在血容量復蘇(volume resuscitation)充分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甘露醇,以防血壓的驟然劇降。

  世界上主要顱腦損傷治療中心,目前都在使用ICP監測進行指導治療,已成為重癥治療措施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重型顱腦損傷治療中,ICP監測的目的在不斷發展。在1977年至1982年以后一段時間內的治療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ICH本身的處理上。一般認為正常ICP,在0~10mmHg(0~136mmH2O)之間。認為正常ICP的絕對上限值為15、20或25mmHg的作者都有,但多數認為20mmHg“合理”,且當ICP超過上限值時,應給予處理。但實際上,在治療ICH的各種情況下,不可能使用一個固定的域值,應該參考臨床特點和CT掃描來對ICP進行解釋。例如在有顱內占位病變情況下,ICP在20mmHg時可以引起小腦幕切跡疝。可是在彌漫性腦腫脹情況下,ICP高達30mmHg時仍能維持足夠的腦灌注。以往對不同嚴重程度的ICH、降顱壓方法以及使用降顱壓的條件等都不加選擇,而單純追求降顱壓的效果,比如過度通氣,巴比妥鹽藥物和低溫治療等,反而常常引起病情的惡化。1990年以后的近期研究,開始強調CPP處理的重要作用。根據ICP和血壓監 測確定CPP (CPP=ICP-MAP),是保證CBF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將各種降低ICP的方法作為改善CPP的必要手段,以改善CBF為目的。1993年Ros ner根據理解ICP各種現象必需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生理概念,結合以往Poiseuille氏法則,重新限定 了CBF是CPP,血管半徑(r)和血液粘滯度(n)的函數,其關系即為:CBF=CPP*r4/n .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一区本道在线一区三区 |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AV | 茄子国产成版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