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宋柯賣烤鴨”意味著什么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2-0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不要再拿互聯網給自己的創作能力不足當遮羞布。音樂沒死、唱片也沒死,現在唯一死掉的是以前唱片業的那套模式,如果它不消亡,我們的音樂反而不能向前發展。所以從這點說,我們應該感謝互聯網。
解放觀點:“不簽歌手”“唱片已死”……繼去年發出了一系列悲觀論調之后,內地著名音樂推手宋柯在今年年初,以轉行賣烤鴨的“驚人之舉”為唱片行業的蕭條作了新注腳。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唱片產業一路飽受盜版、互聯網的左右夾擊,如今是不是真的撐不下去了?
臧彥彬:唱片產業走下坡路,這是個國際大趨勢。尤其是內地,下滑速度非常快,大概以每年20%的速度在萎縮,而國際上不過是8%。就全年銷售收入來看,全行業一年還不到2億元人民幣,怎么可能養活這么多的唱片公司、詞曲作者、制作人?從這個角度,如果講傳統的實體唱片業已經走向沒落,我覺得沒錯,而且基本上已經沒有翻身的可能。
但是,從最初的鋼絲錄音,到后來的黑膠、卡帶、CD,再到如今的網絡數字音樂,唱片這個概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不要再把唱片業簡單等同于賣CD。今天唱片業只是代表音樂產業的某一重要環節,即內容制作部分。而且有一點值得我們關注。盡管音樂本體的產值不到2個億,但是與音樂相關的產業,產值已經超過了2000億元。所以,現在呈現出一個奇怪的現象:盡管“唱片已死”的悲歌不斷,但人們使用音樂的頻率卻在大大增加;作為音樂本體的唱片產業在不斷萎縮,而相關衍生產業卻在不斷發展壯大。
我的判斷是:未來,以CD形式存在的實體唱片也許會漸漸被取代,但音樂相關產業會有一個無限的發展,這一點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解放觀點:唱片產業本身的創作能力不斷下降,而相關衍生產業卻蓬勃發展,這難道不是一種虛假繁榮?
臧彥彬:的確如此,F在歌曲非常多,每年產量有幾萬首。各種文化活動也是熱鬧非凡,但是其中有內涵的有多少?能夠成為經典的有多少?能夠流傳下來的又有多少?很多歌唱了一個月就消失了,有傳唱度的、拿得出手的非常少。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去年“滾石三十年”會成為一場集體的文化懷舊。人們懷念的是那個年代的作品,至于誰來唱甚至都已經不重要。無論旋律還是歌詞,都能讓人憶起那個時代。我是從滾石出來的,特別能感受到這一點。北京上海的幾場,我都參加了,我看到不僅60后、70后喜歡,80后、90后也喜歡,因為他們覺得滾石三十年的作品“貼心”,唱出了他們的心聲。
對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言,唱片業目前的困境未嘗不是一種警醒。音樂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但是大家都沒有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關聯產業獲得了發展,但音樂作為內容產業本身,卻沒有從這種發展中受益。這個行業雖然看起來熱鬧,也有人賺得盆滿缽滿,但如果作為源頭的創作環節跟不上,注定還是難以實現長遠發展。
解放觀點:很多人將唱片業的衰落歸咎于互聯網,您怎么看?
臧彥彬:內地音樂創作近年來一路下滑,一方面,是因為創作者和制作者成果得不到尊重,收入微薄,導致創作積極性減退、整個產業往下走。但是另一方面我要強調,如果到今天還一味地說“網絡沖擊”,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這說明我們的思路還不開闊,沒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及時調整。因為從長遠來看,互聯網的傳播,對整個音樂產業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從海外的情況看,互聯網發展以后,數字音樂部分的收入增長很快。并且,一些在線音樂商店、渠道商已經開始大量付錢給內容商。在經歷最初的“擠出效應”后,已經看到反彈的跡象,看到了在互聯網傳播環境下,傳統內容產業價值鏈重建的可能。相信隨著內地知識產權保護的逐步完善,這一天也不會遙遠。但問題是,到時候我們還有沒有那么多優質的內容可供消費,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好迎接春天的準備?
解放觀點:原創力不足,這是個老問題了。您認為癥結何在?
臧彥彬:長久以來,臺灣地區的流行音樂在華人圈是最有影響力的。所以在臺灣,有一個專門的流行音樂工作委員會,鼓勵創作者。我每次去臺灣都感到,雖然內地的人們在緬懷滾石三十年,但臺灣創作的激情其實從未遠離,大學、民間的音樂活動非;钴S。而且他們很明確,以內地為主要市場,有清晰的文化發展戰略。反觀我們,這些年有沒有具體研究過到底要往哪里發展?該怎么突破?文化要不要走出去,怎么走出去?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解放觀點:一個產業,有人進去,也有人出來,進進出出其實很正常,但必須要看清前面的路該怎么走。對此您怎么看?
臧彥彬:文化產業要發展得更好,一是業內的人要定下心來,跟互聯網技術作更好的匹配轉型,同時要堅持不懈提高創作能力。從政府層面來說,要引起充分重視,發展文化產業不是造兩棟房子,搞幾臺晚會,最重要的是看原創力有多少。當然,劇院要造、音樂廳也要建,但我想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希望建了以后,沒有自己的作品,全是拿別人的東西在演。
我一直呼吁,我們千萬不要把知識產權在外、廉價加工廠在內的那種加工貿易的模式,再引入到文化產業中來,變成人家的加工廠、表演廠,F在的演出公司,看起來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得很,但大部分都是慘淡經營。因為它處在整個產業鏈的最下游,只能是別人吃肉你喝湯,不可能有很大的獲利空間。就像這次眾多衛視的跨年演唱會很熱鬧,請了很多大牌歌手,都是從外面請進來的,我們自己怎么沒有呢?
不要再拿互聯網給自己的創作能力不足當遮羞布。音樂沒死、唱片也沒死,現在唯一死掉的是以前唱片業的那套模式,如果它不消亡,我們的音樂反而不能向前發展。所以從這點說,我們應該感謝互聯網。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