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城市規劃師相關知識輔導:走近美國的城市規劃3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1-12-30
四、美國的城市規劃教育。
美國大專院校中共有44個城市規劃系,其中包括著名的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里分校和洛杉磯分校等。幾乎沒有學校在大學本科生課程中設置城市規劃專業,絕大部分美國城市規劃系只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而這些研究生的學士學位多數來自于建筑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及哲學等專業。由于美國大專院校城市規劃的學生來自非常廣泛的專業,因此形成了美國城市規劃學科研究的廣泛多樣性,例如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學期答辯課題就有:新城市主義、婦女與城市規劃、城市車輛的控制、城市規劃中的形象主義、城市空間的性別等。
在許多城市經歷了“城市美化運動”之后,美國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實踐重新對純形態美觀的追求進行了反思,美國規劃工作側重點的轉移,促使高校的城市規劃研究逐步偏重于城市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方面,而淡化了對純物質形態美觀的追求。比如在“物質性規劃”這門課的教學中,盡管許多美國高校都是按建筑、地塊、街坊、城市分區、城市、城市區域等幾個層次來分析物質形態等方面的問題,但是在課程中會側重于結合城市政治、政策、經濟、民族以及社區關系等方面來談物質性規劃。
如果將當前美國城市規劃界對于城市問題的研究進行簡單的歸納,那么可以分為以下五個主要方面:
(1)城市經濟;
(2)城市社區;
(3)城市交通;
(4)城市物質建設;
(5)城市國際化發展。
美國高校城市規劃課程的設置也是按以上五個大類再往下細分。各類不同的城市問題研究側重于城市社會、經濟、市場的公平性,而并非側重于效率性。美國城市規劃的功能主要是平衡政府、市場和公眾需要三者之間的關系,這其中的關系在于:當政府只去迎合市場的需要,只重視城市的投入與產出,那么公眾的利益必然會受到影響;而當政府只考慮滿足公眾的需要,只重視城市的形象工程,那么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則必然受到影響。這一點與中國的城市規劃研究有相當大的不同。
五、目前美國城市規劃研究的幾個熱點問題:
1、城市土地蔓延。比如芝加哥市從1985年到2000年,15年時間城市用地擴大了40%;然而人口只從270萬增加到290萬,增長不到5%.城市用地的不斷蔓延,造成交通量不斷增加、城市設施維護費用不斷 增加等問題。
2、市中心更新。在六十年代,美國大城市的制造業幾乎全部前往其他地區或國家,許多象底特律等\"老牌\"的大城市缺少將第二產業轉為第三產業的政策與措施,市中心經濟空洞化、城市設施空心化, 呈現一派頹敗的景象。因此,城市更新是許多美國大中城市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3、新型的交通規劃。如何使就業與居住在空間形態上到一個新的平衡點,是美國城市交通研究的首要問題之一。同時,交通堵塞一直是美國城市的一個疑難問題,根據美國交通部的統計數據,2000年美國城市因為塞車而使人們每月在公路上多停留36小時。智能化交通研究正在美國許多城市中興起。
4、城市規劃管理。美國新經濟形勢下的城市規劃管理在構成要素和行政手段上都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特別是城市規劃的數字化管理已經進入全方位的階段,美國的城市用地基本都已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的決策大多建立在多重量化分析的基礎之上。
5、全球經濟轉型對于城市規劃的影響。由于新經濟代替了原來的第二產業,據統計,芝加哥25年內第二產業失去了60萬個就業機會,巴爾迪摩10年內失去了5萬個就業機會。新經濟對于自然資源的依賴很小而對于人才的依賴極大。新經濟時代中的任何一個城市不再和以往一樣,只要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比如海港、河流、煤礦或鐵礦等資源就能夠吸引到投資者;或者僅靠價格便宜的勞動力就能保證城市走向繁榮。能否營造出吸引技術人才的城市環境,正成為影響美國城市興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美國城市五種不同的發展戰略
1、城市經濟的發展是以工業發展為主,還是以房地產業為主?
房地產稅是美國政府最主要的稅收來源,占其稅收總額的45%.例如伊利諾大學一位教授,他于1993年在芝加哥城區西面購置了一幢200多平方米的單家獨院的房子,購房款為20萬美元。該處房屋成為個人物業后,他第二年就要向政府交納當年3700美元的房地產稅;經過七年時間,他每年向政府交納的房地產稅已經上升到了4800美元。因此,許多美國人開玩笑地講,自己的房子不知道應該算作財產還是債務?但是,房地產稅高對于城市政府來講是臨時的。
2、開發城市中心區還是其他部分?
政府將有限的財力用于城市中心區的強化,還是用于城市框架的搭建?城市面貌最容易發生改變,例如上海在短短的十年內就有2980幢高層建筑拔地而起。2000年7月在上海同濟大學舉辦的首屆“世界高等院校城市規劃大會”上,許多專家對上海市城市面貌的神奇變化感到驚奇和振奮。與此同時,專家們也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從城市設施的集約效益的角度考慮,上海經濟發展的最佳方案是集中在浦西城區發展好,還是分散在浦東、閔行發展好?
3、發展第二產業還是發展第三產業?
目前,金融及信息產業幾乎是所有城市政府側重發展的行業,許多城市政府利用對城市用地性質的調整來達到調整城市經濟結構的目的。但是,針對每個城市的不同情況,需要選擇產業轉型的最佳時機和最佳切入點。
4、是扶持貧困地區還是扶持貧困地區的居民?
近些年來,美國許多城市制訂和實施“關聯城市開發措施”(Linkage Program)。該措施規定在城區內興建的商業或辦公大樓征收相關開發金,作為中低收入居住社區的發展基金和就業訓練的基金,用作改善低收入社區的生活質素。這種措施改變了發放失業救濟金的簡單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是幫助中小型企業還是幫助大企業?
許多城市對于前來投資的大企業傾盡更多的扶持和政策優惠,據有關數據統計,美國中小型企業六個月之后的幸存率為35%,一年之后的幸存率僅為15%;與之相反,大企業一年之后的幸存率為95%.這正是有關城市政府青睞于大企業的根本原因。然而,與大企業相比較,中小型企業能更好地解決城市的就業問題。對于二者之間的選擇和政策平衡,成為每一個城市政府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