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考申論應試技巧:正確閱讀材料三大方法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1-2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代詞
代詞在材料中的運用非常多,也非常靈活,指代的內容很廣,例如:實詞、短語、句子、語段,或動物、人、事物,以及其它復雜的概念等。
「示例」1973年和1978年全球范圍內出現兩次石油危機,日元急劇升值,全面抬高了日本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出口價格,過去曾以經濟實惠馳名世界市場的日本產品,一下子變成了商品世界中的貴族。日本企業如何面對高成本的挑戰呢?稻盛和夫說,當時定單減了一半,公司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他的辦法就是跟員工一起共同克服這個難關……(2009.國家。給定資料6節選)
「分析」這則材料中提到了“他的辦法就是跟員工一起共同克服這個難關”,“這個難關”中的“這個”是指什么呢?考生在閱讀時應該著重分析一下,通過分析可知“這個”是指日本產品成本和出口價格大幅提高,理解“這個”詞的含義對于理解材料內容有重要作用。
(3)重點詞
對于重點詞語,考生先要理解詞語所在句段的內容,從該詞的基本意義出發,結合上下文做出合理的引申或推斷,并將結論代入原文進行驗證,要注意從語段和材料內容出發進行分析。申論材料中的重點詞一般表現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質、特征、實質、觀點、認為、方式等等。
「示例」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時黃河輸沙量的減少,否則,王景所開新河道(如汴水),也會很快被淤積,從而使河床不斷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2011.國家。省級。給定資料5節選)
「分析」這段材料“更重要的原因”之后,便明確指出黃河沒有出現改道、決口和淤積泥沙的原因是黃河輸沙量小。
(二)做標識
為加深對材料內容的印象,盡快理解材料的內容,考生對關鍵的詞和句子應該邊讀邊用自己習慣的形式做一些記號,例如:畫圈、畫線。
對于內容比較明晰的自然段、層次,考生可直接在后面用簡短的詞、句做標識。這樣做可以減輕第二次閱讀的負擔,節省時間。
「示例」調查表明,有46名農民工子女,曾經因為父母務工地點的變化而被迫轉學。其中轉學1次的有10人,轉學2次的有12人,轉學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學遇到的最大困難時,54位受訪者表示是“費用太高”,占受訪總數的43.2%;46人表示是“沒有城市戶籍”,占受訪者的36.8%.選擇“住處附近沒有學校”、“受城里人的歧視”、“畢業后拿不到畢業證”的受訪者比例依次為16.8%、6.4%和4.8%.“我本來準備把小孩送到公立學校,但因為不是本地戶口,我找的一所學校每學期竟然要8000元的贊助費,另外還要交這費交那費,最終還是沒有去。”在N市打工的羅某告訴記者……(2011.國家。市級。給定資料1節選)
「分析」閱讀這段材料后,考生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要點,如被迫轉學、費用太高、沒有城市戶籍、附近沒有學校、歧視、拿不到畢業證等,這些都是材料中包含的重要信息,考生在閱讀過程中應該將其標識出來,以便查閱和作答之用。
(三)分類別
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分析,考生已經提取了大量要點。為了更好地利用和查找要點,就需要利用數學上合并同類項的方法給要點劃分類別。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對材料上下文的比較、分析,將闡述同一問題的要點歸在一起,同時理清材料的層次,以便考生查找內容
比如,在2010年425聯考(江蘇等省)的給定資料中,材料1、2都是對市政公用事業的問題的分析和敘述,而材料3~7則是關于水資源價格改革的問題。在作答要求中也出現了針對這兩個不同問題的試題。在閱讀時將材料進行分類,就能夠使考生在作答中更好地鎖定答案范圍,快速提煉要點。
另外,中公教育專家提醒考生要注意材料內容與主題的一致性。申論材料雖然結構比較混亂、內容多且龐雜,但所反映的主題內容一定是統一的。它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同一個主題思想,或者說是一個主題思想在不同方面的表現。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