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社會熱點:挺社工 給"面包"掌聲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1-2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近日,中組部、民政部等18個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這被外界解讀為——“我國首個社工專業人才的專門文件”。《意見》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做了清晰的界定。所謂社工專業人才,是指運用專業、科學的方法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機構和社區提供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幫助他人達到自己能夠救助自己的目的。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快,“社會人”逐漸取代“單位人”,亟需成立一支高素質、能適應社會創新管理要求的社工人才隊伍。在這樣的語境下,《意見》的出臺顯得尤為及時和重要,為我國社工隊伍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雖然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的社工人才隊伍建設仍然面臨嚴峻考驗,物質、精神層面的雙重尷尬致使社工人才嚴重流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李志英教授2010年對北京市70多名大學生社工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9%的人從業一年以上。
物質上捉襟見肘。除香港、上海等社工發展比較快的地方外,就全國來說,社工的待遇普遍比較低,每個月2000左右的工資顯然讓他們的生活不堪重負;更有新聞指出,有些低收入社工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下班后擔任各種兼職。
精神上自我認同感極低。很多社會工作專業的在校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前景感到一片渺茫;而已經入職的社工,也缺乏職業歸屬感。低自我認同感來源于低社會認知度,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國的社工職業準入門檻很低,從而使得社工的專業屬性較差,很多社工不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行政色彩濃厚,掩蓋了其專業性。“處理鄰里糾紛、修理水管的時候,感覺自己像居委會干部,給領導寫報告的時候又像是公務員”,這種職能定位的混亂讓人們無法對社工形成正確的認知,也使社工對自身的職業前景感覺迷惘,難以深入開展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讓社工走出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困境,安枕無憂的發揮“助人自助”的使命呢?
《意見》給出了答案:對現在從事社會服務的人員進行大規模、系統化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建立健全人才評價制度,加大建設投入;大力發展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一方面要完善職業教育結構,科學設置課程,形成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鼓勵一線優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到高校授課;另一方面,要為社工專業的學生提供真正能發揮他們專業技能的崗位……這是個很好的開始,而接下來要做的,是要將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