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模擬練習題(69)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0-2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公民社會是一種界于國家和私人之間的中間領域,它必然會凸顯個人的價值主體性,反對國家對個人的全面控制,它承認并鼓勵個人發展自由個性、創造意識。因此,公民社會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廣闊的空間,這與社會主義發展本身的價值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一致的。
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
A.公民社會是一種界于國家和私人之間的中間領域
B.公民社會必然會凸顯個人的價值主體性,反對國家對個人的控制,并且鼓勵個性的自由發展
C.公民社會為個人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這與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
D.公民社會鼓勵個人發展自由個性、創造意識
2.要讓人民更多地了解司法,參與司法,不僅要讓人民知道實體的結論,而且要讓人民知道程序并參與到程序中來,形成實體性的結論。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求司法權對自我進行約束和限制,更要求公民參與意識、參與行為如同陽光一樣令濫用的權力無處容身。
根據上述文字,人民參與司法,關鍵是( )。
A.要增強公民參與意識
B.要讓人民知道實體的結論
C.要讓人民知道程序并參與其中
D.要加強司法權的自我約束和限制
3.通過城市化,人類能夠實現高度社會化和組織化,能夠加強交流和交換,使人類的內心得到某種滿足。但這只是滿足了人類內心多種要求中的一種。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是,這種社會化的要求片面地膨脹得太厲害,更多的要求受到了嚴重的遮蔽和壓抑,比如跟自然和諧一致的要求,跟其他生命和平相處的要求,跟宇宙生命的邏輯和諧一致的要求等等。片面地滿足人類的一種要求,必定導致生命狀態的傾斜和殘缺。當前我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生態不平衡、文化生態不平衡,可能都是由人類自身精神生態的傾斜和殘缺造成的。
這段話主要支持的觀點是( )。
A.人的欲望膨脹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無限的發展下去
B.交流是人所有欲望中最根本的,所有活動都由此而起
C.社會、自然、文化都需要平衡,人類的心也需要平衡
D.自然的不和諧源于人心不和諧,治理自然先要治理人
4.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在采集食物時,由于饑不擇食可能吃到有毒的野草果,以致患上疾病甚至死亡。為了防止中毒,他們就對采集的各種植物,經過上千次的嘗試、體驗,逐漸積累了一些藥物知識。《淮南子·修務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在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原始人就有了為他人不中毒,而自己去嘗試的自我犧牲精神。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的主旨意思是( )。
A.原始人自我犧牲精神 B.我國醫德思想的起源
C.“神農嘗百草”的來歷 D.藥物知識的積累過程
5.道德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道德”一詞源于古希臘語,當時指的是習俗風尚。“道”是指事物運動變化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法則,“德”指道德、美德、品德。在我國首先把“道德”兩字連用成一詞的是戰國時荀況的《勸學》篇。他說:“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他認為人們學了“禮”,按“禮”的要求去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也就達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的是( )。
A.道德的內涵 B.道德的起源
C.道德的境界 D.道德的范疇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