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公選考試熱點:淺談領導干部如何樹立正確的權力觀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8-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權力觀,是指人們對待權力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態度,是領導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如何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用好權力這把雙刃劍,既是理論層面的問題,也是實踐層面的問題。作為新時期的領導干部,必須正確理解權力與權力觀的基本內涵,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政為民所執”。
一、權力與權力觀的基本內涵
權力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權力集中表現為國家政權,是國家政治的核心和靈魂。從狹義上講,權力是指一定的社會組織及個人所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責的支配力量,是根據自己的目的去影響他人以造成某種特定的局面或結果,使他人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目的性。權力的基本性質取決于它為之服務的社會制度和國家性質。社會主義國家主張權力為民所有,為民所用,權力的基礎是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權力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服務,權力的功能是執行人民意志,維護人民的權利,實現公共利益。這也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權力與剝削階級執政的國家權力的本質區別。
所謂權力觀,是指人們對待權力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態度。怎樣看待權力,怎樣正確使用權力,這是權力觀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一般來說,權力觀是掌權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世界觀和權力觀兩者之間,世界觀是基礎,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權力觀。在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中,權力觀是基礎,是起決定作用的,有什么樣的權力觀,就有什么樣的地位觀、利益觀。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權力觀,就是要求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二、樹立正確權力觀的現實意義
(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堅持正確的權力觀,……堅決反對脫離群眾、以權謀私。”黨的領導干部如何正確對待人民賦予的權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鍵在于搞好黨的建設,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我們黨要求各級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就是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一條重要措施。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既體現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也體現在黨的干部隊伍的素質上。在一定意義上,要執好政,就要用好權,就要有高素質的干部隊伍,這些都要以正確的權力觀為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與樹立正確權力觀之間這種密切的內在聯系,要求我們黨必須把黨的干部隊伍管理好、建設好。最根本的是要把他們打牢思想政治基礎、筑嚴思想政治防線,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
(二)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是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的迫切需要。新時期我黨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黨的狀況也發生了至關重要的變化。一是從領導人民奪取全國政權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這種地位的變化,對黨員和領導干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果對這些影響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高度的重視和嚴肅的思考,就不能正確地對待手中的權力,就很容易脫離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犯錯誤,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二是黨的干部隊伍由過去戰爭年代面臨的生與死的考驗,成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過程中面臨的權力、地位、利益的考驗。特別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陸續退下,大批年輕干部要走上更重要的領導崗位,這種權力、地位、利益的考驗是更尖銳的。三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國內外社會環境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導致的社會成員對物質利益和其他要求的種種差異,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黨內、反映到領導干部隊伍中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只有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永葆生機。
(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是保持黨員先進性,預防權力腐敗的迫切需要。人民賦予的權力是姓“公”還是姓“私”,這是衡量權力觀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權力“私”姓導致部分領導干部在權力行使過程中出現權力腐敗:由于不能正確對待自己手中擁有的權力,有的把權力當作以權謀私、巧取豪奪、中飽私囊的工具,貪污受賄,腐化墮落;有的把權力當作個人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途徑,拉關系、找靠山,跑官要官;有的把權力當兒戲,敷衍塞責,失職瀆職,得過且過;有的利用手中的權力專斷獨行,專橫跋扈,為所欲為;有的利用職權比地位、講享受、講排場。這些權力“錯位”現象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由權力觀錯誤所致。預防腐敗需要多種措施,而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則是預防腐敗的一道牢固防線。只要正確的權力觀真正樹立起來了,能夠在廣大干部中蔚然成風,能夠成為行使權力的行為準則,就一定能夠減少腐敗現象的發生。
三、如何樹立正確的權力觀
(一)堅定理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地位觀、利益觀。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打牢思想政治基礎,筑嚴思想政治防線,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世界觀是基礎,是起決定作用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前,有的領導干部由于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理想和信念上發生了動搖,有的信錢、有的信資、有的信鬼神,其結果是思想空虛,走上了貪圖享受、腐化墮落的道路。每一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以焦裕祿、鄭培民、任長霞等優秀共產黨人為榜樣,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從思想上行動上正確認識和行使我們手中的權力,勤政為民,無私奉獻。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還要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群眾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必須始終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想群眾之所慮,急群眾之所難,謀群眾之所求,在各種利益面前不爭、不搶、不伸手。做到個人利益服務群眾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始終站在改革發展穩定的高度來觀察、思考、處理問題。
(二)加強理論學習和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學習是一條必不可少的途徑。作為共產黨人,如果放松了學習,思想就會落后于形勢,就會喪失先進性,就會使精神世界陷于低級趣味,就難以抵擋物欲的誘惑,政治上也就不可能成熟。加強理論學習,重點要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學習,增強貫徹“三個代表”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強思想政治修養,提高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重點要加強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習,真正懂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的主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要加強干部隊伍的教育。教育是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礎,無論是提高干部隊伍的素質,還是防范腐敗問題、防止和糾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風,都要堅持教育在先,標本兼治。加強教育是防止和反對腐敗的一個最基礎的方法。中央紀委七次全會把對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紀律作風、道德法制、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教育作為黨風廉政宣傳教育的重點。只有通過全面的經常的教育,才能將個人的名譽、地位、利益等問題看清看透,才能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
(三)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必須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下功夫。胡錦濤同志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這個“試金石”同樣是衡量權力觀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必須以愛民之心律己,以律己之心為民,努力把為人民服務視為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使命,奮發而為,見諸行動。一是要樹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觀念,始終不能忘記權力的人民性。有的領導干部自認為手中的權力是靠埋頭苦干掙來的,憑真才實學換來的,一旦手中有了權,就忘乎所以,為所欲為。殊不知,如果沒有黨組織的培養教育和同志們的關心幫助,沒有廣大群眾的擁護支持,個人的本領再高、能力再強,要干成一番事業,都是癡人說夢。因此,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做到有權不辱崇高使命,位高不失公仆之心,用實際行動回報人民對自己的厚愛。二是要將權力來自人民,又植根于人民的關系有機結合起來。“權力為人民所給,當受人民監督,為人民服務”。“權力者,人民之公意也,為民所授,當為民所用”。使權力植根于人民,就是要像鄧小平同志所倡導的那樣,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隨時隨地傾聽群眾呼聲,深入了解群眾情緒,全面代表群眾利益,永遠保持權力的人民性這個本質;就是要貫徹胡錦濤同志在強調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時所指出的“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應有的先進性品質,始終把人民群眾的評價作為評判領導干部掌權用權的最高標準和終極原則”。
(四)增強自律意識,自覺接受監督。不受制約的權力是絕對的權力,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權力腐敗。一方面,制約權力需要自律。“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每一名黨員干部一定要增強全局觀念,增強自律意識,加強自身的黨性鍛煉和從政道德修養,常修為官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縛,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嚴于律己,率先垂范。要正確處理權力與責任的關系,盡心盡責地把黨和人民的事情辦好。“所謂權力,生于民意,操于吏手,守于理法之間,關乎民生重計,義、責相隨,當敬而用之”。在對待權力觀的問題上,要慎重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牢記“兩個務必”,經常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時時警鐘長鳴,處處防微杜漸,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另一方面,權力的制約離不開監督。監督是遏制和減少權力腐敗的重要環節,有效的監督既能夠維護權力的尊嚴,又能夠使領導干部不拒絕、不逃避、不遠離監督。權力的監督要依靠人民,動員全社會力量,拓寬監督渠道,改進監督方式;要突出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加強對決策和執行等環節的監督,加強對人財物管理和使用的監督;要關口前移,做到問題早發現、早誡勉、早處理,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要依靠制度,有了制度才有章可循,有規可依;要延伸空間和領域,加強八小時以外的監督,做到領導干部的權力行使到哪里,領導活動延伸到哪里,黨組織的監督就實行到哪里;要依靠法律,有了法律才有監督的強制性和威懾力。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