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事業單位考試輔導公民道德建設第三章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6-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二、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古今中外,對于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兩種根本對立的看法:一是忽視,認為歷史是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二是重視,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著,他們不但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重視人民群眾的觀點是我們服務人民的哲學依據。
縱觀中國歷史,雖然“王權觀念”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但“民為貴”的思想,或稱民本思想,也源遠流長。孟子就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王權觀念”與“民本思想”的激烈較量中,人們可以看出一個鐵律,那就是“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西方的“人本主義,,是指任何承認人的價值或尊嚴,以人作為萬物的尺度,或以某種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圍、利益作為課題的哲學。簡言之,人本主義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和準則的哲學。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與我黨倡導的“以人為本”有本質上的區別。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圍繞君主和臣民這一對關系展開的。我們黨倡導的“以人為本”強調的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西方“人本思想”也與我黨倡導的“以人為本”有本質上的區別。西方“人本主義”強調的是脫離具體時代和各種社會關系的抽象的人,認為人的價值的實現途徑僅僅是意識形態批判或者經驗體驗式的反叛。我黨倡導的“以人為本”則是一切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服務人民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毛澤東曾經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這一論斷不僅是區分各種政治立場和觀念的試金石,也解決了道德的根本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因而也是區別各種不同道德類型的分水嶺。自古以來,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核心,都是為少數人服務,只有無產階級道德的核心,才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第一次以決議形式,肯定了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
2.服務人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服務人民應該成為目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市場經濟是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相聯系的一種經濟體制和運行體制。市場主體的利益是通過商品交換來實現的。所以,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市場主體必須把追求自己的利益與交換方的利益結合起來。誰要想通過市場為自己謀求更大的利益,誰就應當更好地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即為他人、為社會更好地服務,否則,自己的利益就難以或無法實現。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它的生產目的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這樣就必然要把商品生產本身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他人或社會需要的屬性體現出來,并把服務的對象指向廣大人民群眾。因此,服務人民,也符合商品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服務人民作為一種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不會自發地從市場經濟的土壤上產生出來。發展商品生產,建立市場經濟,必須弘揚服務人民的精神,這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提倡“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的精神,引導人們的道德觀念積極向上,就能保證和促進市場經濟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從而早日成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服務人民要大處立意,小事著手。(1)人民利益既有長遠的幸福追求,也有當前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小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民群眾的大事,無疑是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件大事是由無數與人民利益相關的小事匯聚而成的。服務人民,就要從做好每一件具體的小事入手。(2)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服務人民的最好體現。在我們的社會中,所有職業的共同服務對象就是人民群眾。每一個職業勞動者在其職業崗位上是服務者,在其他場合就成為被服務者,接受他人提供的服務。服務人民要求任何職業都必須極力滿足他的服務對象的要求,做好本職工作。(3)不斷學習是服務人民的必然要求。服務人民,應該是服務意識和服務本領的高度統一。只有服務意識,沒有服務能力,就是空談;只強調能力,沒有服務意識,就會陷入自目。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提高工作能力,才能把本職工作做好,才能真正服務好人民。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