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熱:前仆后繼只為“金飯碗”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1-1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教育網閱讀推薦」
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隊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80年代,到大學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憑的地方去;90年代,到美國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說中國話的地方去;2000年代,到國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萬的地方去;2010年代,到黨政機關去,到公務員隊伍中去,到一輩子不失業的地方去。”
進入新世紀以來,公務員考試熱潮一浪高過一浪。2010年年底的那次國家公務員考試,共有141萬人報考,比7年前的8.7萬人高出了16倍,相當于每個崗位有64名競爭者,最熱門的職位創下了4961∶1的紀錄。
一塊錢能吃自助餐
收入神秘但穩定
隨著高考的錄取率達到七成,“天下第一考”非公考莫屬。改革開放后“鐵飯碗”被打破了,公務員職位如今卻成了名副其實的“金飯碗”!公務員崗位有何魅力,能吸引那么多人前赴后繼?羊城晚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采訪。
一塊錢能吃自助餐
福利性飯堂只是冰山一角。公務員福利高,各地名目不同。
“在中國一塊錢能干什么?主食:米飯、饅頭、面條自選;十葷十素自助;飯后甜點、水果十多種自選。據說這是中央某部委的午餐,飯資一元。看過這個之后,還用問我為什么要考公務員么?高福利之下,一切原因都是浮云。”一位網友的留言很直接。
無獨有偶,網上近期爆出的“南京市級機關事務管理局”的每周菜譜顯示:南鹵紅燒肉3元,金陵醬鴨3元,西湖醋魚3元……這樣“實惠”的菜價讓不少網民感到羨慕。
福利性飯堂只是冰山一角。公務員福利高,各地名目不同。復旦大學孫琳博士曾專門研究過中國公務員的薪酬問題。據他統計,不少地方擅自發放的公務員津貼、補貼達300多項。據記者了解,一位在廣東省某個與農業有關的部門任職的公務員,平時家里各種時令水果、牛奶、禽肉蛋、蔬菜之類不斷,據稱都是下屬單位送的,是分給每個人的“福利”。
收入神秘但穩定
收入由國家財政作后盾,旱澇保收,經濟危機來了也影響不大。
接受采訪時,很多公務員直言,當初是沖著穩定收入去的。一旦考上公務員,金飯碗在手,收入由國家財政作后盾,旱澇保收,經濟危機來了也影響不大。
公務員到底收入多少?很多“行內人”諱莫如深。 因為神秘,網絡上流傳著亦真亦假的說法。去年底,網絡發起的“曬工資”活動中,不少公務員匿名參加。一位工作一年多的大連公務員把工資補貼和福利加在一起,計算出年收入10萬多元。一位自稱北京“底層公務員”的網友算出年收入約5萬元。一位自稱本科畢業12年的廣州公務員算出的年收入約7萬元。不過到網上曬工資的多是基層公務員,“資深”公務員們收入有多少仍是謎。有上海公務員推算出正科級年收入約13-18萬元。不過,這一說法無人證實。
雖說投身公務員大軍的有識人士并非完全看中其待遇,但巧合的是,每次公考中,待遇好的部門和崗位競爭明顯白熱化。去年12月的國考中,報考國稅系統的人有40萬,其次是海關系統,有30萬。兩項報考者占考生的一半以上。而氣象、鐵路、中央編譯局等報考人數相對較少,尤其是中央編譯局,竟然招不到人(當然,這也可能與招考條件有關)!
住房是最大福利
常看到有房在建,但不往外賣,原是某單位的內部房。
說到公務員的福利,最受矚目的當數住房。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向記者透露,常看到有些地段有房在建,但不見往外賣,一問才知,是某單位的內部房。
有多少房成了公務員的福利?北京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透露,2005—2009年政府公布的商品房住宅建設用地計劃供給是7130公頃,實際上只完成招拍掛2394公頃,其余4736公頃則是享受經濟適用住房政策的用地,由特定單位使用,面積大約是公開出售的商品房住宅用地面積的兩倍。加上供應的1283公頃非商品住宅供地,真正可以對外公開銷售的商品房住宅只占全部土地供應量的28.3%。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在2010經濟學家年會上也感慨,去年福利性官員住房大大超標,公務員經適房、集資房出現了失控狀態。“我一個朋友是副處長,這里沒有任何腐敗的成分,完全按照規定,他已經有了一套住房,但按照現在的政策他可以再購買280平方米的集資房,很便宜,實際上是福利性質的。我還知道,東北一些機關甚至已經把集資房建在了海南島。”
【白描公務員】
疲了倦了,告別打仗似的生活
張俞大學畢業后,進了一家網站做編輯。大學時代的他,喜歡聽許巍的歌,偶爾也放放周杰倫的Rap,當時許巍、周杰倫引領著一股新的歌壇風潮:倔強而拒絕妥協,一定要證明自己。
工作后張俞變了很多,不再因為不爽就甩女朋友和父母電話,在領導面前也冷靜有分寸。然而在工作剛上手時,張俞選擇了退出。“靠網站的工資根本買不起房,結婚怎么辦?”經過努力,張俞考進一家省級單位做公務員。“雖然工資只有四千元,但單位有房住,熬一熬還有望排隊等到福利分房。”
現在回想,讓張俞從企業心生退意的,還有個原因。在社會上混的日子太累了,他感覺力不從心。“以前總想打拼一下,證明自己的能力。幾年后感覺倦了,心思也淡了,不想再像打仗似地奔忙。”
如今在政府里做秘書,雖然依然常加班到晚上九、十點,但按部就班過日子,生活安逸了不少。
山西人劉紅的心態和張俞有點相似,她在廣州公關行業打拼了七年,在第八年開始時,她決定離開廣州,回山西參加公務員考試。“公關這行太辛苦,晚上9點客戶來電話要你陪吃飯,為維持關系不能不去,基本上凌晨才能回家。”劉紅感覺那樣的日子不堪回首。
“廣州的生活成本很高,我打拼了七年,仍然買不起房,我的未來在哪里?”劉紅有了換換環境的想法。循著“逃離一線城市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的潮流,她下決心回家鄉參加公考。
“現在的單位工作壓力不大,生活節奏慢了很多。我很享受三線城市的生活氛圍。”劉紅笑著說,公務員三千元工資在三線城市也是中上,醫療和孩子教育都有保證,生活舒服多了。
“圍城”中人:并非那么光鮮
不過在采訪中,許多普通公務員也十分感慨,他們的工資相比一些大企業并不算高,福利也沒傳聞中的那么多,但因為公務員收入不透明,對外界來說蒙有一層神秘色彩,常引起誤解。在朋友言談間,有人感覺很冤很委屈,甚至有人說,公務員成了“弱勢群體”。
廣州市某部門一位工作四年的公務員坦言,公務員聽起來好聽,看起來很美,其實并沒有那么光鮮。對于公務員金字塔底層的大多數人群來說,福利沒那么高,收入沒那么多。畢竟,和位高權重、心存貪念的官員相比,多數普通公務員收入不可同日而語。
記者采訪中,多位公務員對自己的現狀表達了憂慮。一位朋友訴苦,當初的夢想并非當公務員,但就業不容易,想找個穩定且有不錯待遇的工作,就選擇了公考。但進來后才發現,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自己所學的用不上,日復一日缺乏創意的重復性勞動,意志被消磨殆盡,感覺自己越來越沒活力了。
他擔心,將來萬一要跳槽,早已習慣了機關的工作模式,出去還能做什么?“再說每日趕寫的這些程式化的公文,除了在這里有用,出去哪里用得上?” 在很多普通公務員眼里,“公務員”就是個圍城,外面的人削尖腦袋想進來,里面的人卻想著外面的世界。他們說,在神秘的公務員收入制度下,工資待遇“被提高”了,職位“被美化”了,其實并非那個樣子。
■記者手記
慎防公權生“利”
人們很容易把“權”和“利”聯系起來。和權力相伴的公職人員,若制度和法規約束不嚴,就很容易有權力尋租,因此人們又容易把公職人員和“灰色收入”及“特權”聯系起來,雖然有時只是捕風捉影。
但“隱性利益”也有被公開的時候,比如在某些官員犯事下臺時,他們自身所享受的利益就真相大白。
2010年2月,文強案進入最后審判階段,有巨額財產來歷不明,文強認為“灰色收入部分認定太少”。公訴方稱他擔任重慶市公安局副局長和市司法局局長期間,收受紅包2.4萬元,文強說“遠不止這些”,“全局幾十個下屬單位,每年春節都會來拜年,都會奉上一兩萬元禮金”。
要不是已淪為階下囚,哪個官員會說自己的灰色收入算少了?
2007年,合肥市前市委副書記許道明因貪污下臺,為了把無法說明來源的巨額家庭財產說清楚,他大曝官員灰色收入來源:“逢年過節幾乎每個部門都能給千兒八百的”、“單位內部的‘創收獎’,以工會、機關黨支部名義發的錢,一概都不算,工資條上也不顯示”。
隱性利益也時常表現為“職務消費”。媒體不時報道,有公職人員以開會、考察等名義到國內外旅游,回頭都是單位報銷。另外還有所謂“公務接待費”,外人就更說不清了。備受詬病的特權車牌號碼、特供煙酒、子女上學與就業等便利,也無不是“權”演變出的“利”。
■相關鏈接
全班一起“公考”吧!
大學生全班一起出動報名參加公考成為現時高校的一道風景。很多正在求職的大學生坦言,參加公考很正常,不參加倒顯得不正常了。
去年年初中國青年報曾做過調查,其結果相當驚人,僅有7%的大學生不看好公務員飯碗!很多備考者表示,知道公考競爭大,但只要有一點機會,還是要爭取。
記者采訪大學生招聘會發現,不少大學生在找工作的同時,也在備戰公考,一旦公考過了,已經到手的其他工作往往“棄之如敝履”。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