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考行測:片段閱讀中輔證的不讀與略讀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1-16 08:49:2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參加過公考或是做過真題的人都知道,在行測考試中,言語理解與表達這一模塊,本身難度并不大,并且由于多出現在考試的第一模塊,所以基本都能夠將題目作答完畢。所以,從整體做題的角度來說,言語這一模塊,更多的是為數學運算、資料分析等難題擠時間。
那么如何來擠出這個時間呢?
這里,我們從讀題入手,來講解一些提速的技巧。
首先,就是片段閱讀題目中不斷強調的,也是最基礎的一項技巧——2-1-3讀題順序,即先審設問,再讀原文,最后讀選項。這種讀題的順序,可以幫助考生快速確定題目類型,進而帶著相關技巧去閱讀文段,使閱讀更具針對性,避免了文段的重復閱讀,從而達到縮短做題時間的目的。
接下來,就進入文段的閱讀了。文段是做題的根本,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是設問還是選項,都是以文段為基礎設置的;并且,觀察近幾年的言語真題,能夠從答案直接選出答案的秒殺題越來越少了,所以說,做題始終是要從文段出發的。
但是否文段中的每一個字都需要細細研讀呢?顯然沒有必要,并且考試時間也不允許。在片段閱讀中有一種叫做“輔證”的技巧,即反面論證、舉例推斷法、原因推斷法以及援引。輔證本身并不重要,所要證明的觀點才是文段的重點,因此,針對輔證并不需要重點閱讀,即:略讀或者不讀。
什么樣的輔證瀏覽即可?什么樣的輔證可以略去不讀呢?
一般來說,含有以下詞匯的輔證,是可以略過不讀的。如:“否則”、“不管……還是……”、“例如”、“以……為例”、“假如”、“為此……”、“不可否認”、“有一種看法認為”、“傳統認為”等。
當這樣的詞匯出現時,其所引導的分句只是為了證明所提出的觀點,而其本身是可以完全不看的。
「例題」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業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下,農業面臨的競爭首先是科技競爭。只有盡快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意識,才能不斷推廣大批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我國將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產業,將在糧食主產區推廣50個優質高產高效品種和10項關鍵技術。這些品種和技術的推廣和運用都需要高素質的農民。為此,國家已經決定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在全國普遍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每年將培訓農民超過1億人次。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強調( )
A.農民亟需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B.國家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C.發展科技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
D.每年有大量農民接受農村實用技術培訓
「答案」A.
「解析」主旨概括題。文段首先提出農業科技發展的背景,第二句提出發展農業科技的必要條件是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與科技意識,是文段的主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舉例說明我國發展農業科技的具體措施。
題目中出現了“為此”一詞,很顯然“此”所指代的內容是文段的重點,而“為此”所引導的分句是為了證明“此”的內容,因此可以略過不看。如果把“為此……”理解為因果結果結構,很容易受到誤導而選錯答案。
所以,此類輔證是不看比看更好。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的輔證,則是需要瀏覽一下的。就是通篇都在舉例說明一個道理或是通篇都是援引時,則需要讀一下。
「例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百歲老人袁曉園說:長壽其實沒有任何秘訣,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順其自然到百年,這就是我的養生之道。英國哲學家羅素活了98歲,從來也不認為長壽有什么秘訣,主張該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切順其自然。人體的差異性很大,健康雖有一定之規,但沒有什么一成不變的養生之道和長壽秘訣。
作者對于長壽的態度是( )
A.作者完全同意袁曉園和羅素的主張
B.作者有保留地同意袁曉園和羅素的主張
C.作者不同意袁曉園和羅素的主張
D.作者批評了袁曉園和羅素的主張
「答案」A.
「解析」態度觀點題。文段分別提出袁曉園與羅素的觀點,最后提出作者的觀點,通過“但”引導的分句確定作者的觀點為:沒有一成不變的養生長壽秘訣,與前兩個觀點一致。
本題不是單純的總結作者觀點,而是比較作者觀點與援引觀點的異同,這時如果不閱讀援引的觀點,就很難做出比較。
因此,在這種類型的題目中,輔證仍是需要瀏覽的。總體來說,輔證的作用是用來論證觀點的,其作用遠大于本身的描述。大部分時候,輔證本身都是可以不讀的;只有在通篇都是輔證的情況下,才針對輔證進行閱讀。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