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行測輔導要點:打破固有語言印象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0-10-23 09:56:1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對于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很多人認為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比較簡單,容易上手,更容易得分。探求其原因,大多數備考者認為試題中的那些字、詞、句、篇我們每天都在用,而且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語文,難道這方面的題目還能難倒我們嗎?其實這樣的想法也正是說明了我們對語感有著強烈的依賴心理,于是出現話怎么說題就怎么做的普遍現象。過分依賴我們固有的語言印象,是一個誤區,總會讓我們河溝翻船,從而導致不必要的失分。 育路公務員考試網特此整理以下以幾個例子來說明:
「例1」屢試不爽
句例①:古時那么多才子苦心讀書,為什么每次都屢試不爽?
句例②:小王寫作成癮,非常想在某知名報紙上留下墨跡,然而終因能力有限,屢試不爽?
這兩個例句中都用到了“屢試不爽”。“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一般指愉快、高興,達到目的后的輕松愉悅感。于是對于“屢試不爽”多數人就會順桿爬地認為是每次實驗都不能讓人高興,每次都不成功。然而,實際上“屢試不爽”的意思是:試驗都沒有差錯。其中“爽”是差錯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冷生》:“言未已,驢已蹶然伏道上,屢試不爽。”而與其形似的“屢試不中”才是每次實驗都不成功的意思。
「例2」:空穴來風與無中生有
社會上的各種傳言和議論,有的是無中生有,有的是空穴來風,我們要善于思索和分辨。
“空穴來風”的意思是()。
A有洞穴沒有風進來,比喻無緣由的事
B有洞穴就有風進來,比喻事情不是完全沒有緣由的
C好像洞穴中的風一樣飄忽不定,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D好像洞穴中的一股風,它是朝著某個方向吹去的
「答案」B
「解析」穴:孔、洞;來:招致。有了洞穴才進風。比喻消息和謠言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機會傳開來。而無中生有,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這個成語出自《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由此可見,這兩個詞其實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大多數人單憑語感的話總會覺得無中生有和空穴來風是一個意思。這就是固有語言印象不可靠的地方了。
語言印象是思維模式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正確的言語知識外,備考中需針對題中的固有語言印象誤導選項等進行專項的記錄、研究和理解、記憶,特別是清楚其詞源,真正做到打破固有語言印象,真正地抓緊言語理解與表達這部分,真正地去理性地分析題目,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保證這一部分拿到不錯的分數。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