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醫師復習指導:肝硬化,腦出血
來源:互聯網絡發布時間:2010-09-30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致病因素長期或反復地損害肝細胞,造成廣泛的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假小葉形成和肝臟質地變硬。損害肝臟的因素如慢性活動性肝炎、長期酗酒、病毒、遺傳缺陷、長期淤膽及長期接觸藥物及其它毒物。
[臨床表現]
營養狀態差,面容消瘦,乏力,皮膚干燥,食欲明顯減退,白蛋白低,脾腫大,腹壁靜脈曲張,腹脹,腹瀉,惡心、黃疸。常有鼻血、齒齦出血、皮膚紫斑和黑便等出血表現,伴不同程度的貧血。患者有很明顯的生理癥狀,面部、頸、胸、上肢等處可見蜘蛛痣和毛細血管擴張;尿量減少,出現下肢浮腫。晚期病人可出現腹水,腹水量多,腹脹難忍,呼吸困難。晚期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繼發感染等嚴重并發癥。還可有肝掌、持續瘙癢、男性乳房增大、無性欲、女性月經失調等癥狀。
參考藥方:
黃芪20白術30川芎10黨參15大黃8炮山甲9
丹參10鱉甲15三七15萊菔子10白花蛇舌草15
[加減法]:
1鼻出血、牙出血:加白茅根25茅花9仙鶴草15
2熱毒盛:加山桅10丹皮10連翹10
3濕重:去黨參加蒼術15廣藿香10
4氣滯:加枳實12大腹皮9乳香9蘇梗9
5陰虛:加生地15阿膠9
6肝腹水尿少:加茯苓皮15木通4大腹皮18澤瀉15
7食少:加山楂9神曲10雞內金10砂仁6麥芽10;胃痛吞酸加瓦楞子15
8肝區刺痛:去黨參加九香蟲6延胡索12乳香9白芍12
9陽虛寒:加熟附片9干姜5山萸肉9
腦出血
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最常見原因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同時并存,少見原因有:先天性腦血管畸形或動脈瘤、血液病、抗凝或溶栓治療、腦動脈炎等。
“診斷”一、輔助檢查:
1.顱腦CT可顯示出血部位、范圍、出血量,血液是否進入腦室系統,出血周圍水腫及中線移位情況;
2.腰穿檢查:腦脊液壓力高,均勻血性腦脊液;
3.急性期可出現一過性的周圍血白細胞增高,血糖及血尿素氮增高,輕度蛋白尿和糖尿。
4.心電圖可出現高血壓心臟病相應異常改變。
[治法]:清心瀉火,活血化瘀,清肝熄風
丹參15、毛冬青28、鉤藤20、夏枯草28、益母草25、全蝎6、白芍15、法夏12、黃芩15
[加減]:
(1)肝火旺盛者加龍膽草15
(2)高燒,加青天葵15、知母15、虎杖25
(3)昏迷者,灌服安宮牛黃丸1粒
(4)抽搐者,加廣地龍12、羚羊骨18(先煎)
(5)神昏亂語者,加石菖蒲10、膽南星12
(6)頭痛頭脹者,加石決明30
(7)嘔血便血者,加白芨粉末2、三七粉3 (沖服),加紫珠草30
二、病史及癥狀:多數有高血壓病史,中老年人多見,寒冷季節發病較多。大多在活動狀態時起病,突發劇烈頭痛伴嘔吐,多有意識障礙,發病時血壓較高,神經系統局灶癥候與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關。病史詢問應注意對上述病史的了解。
三、體檢發現:
1.有程度不同的意識障礙,早期多血壓顯著升高,重癥者脈洪緩慢,呼吸深緩,常伴中樞性高熱,病情惡化時呈現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瞳孔形狀不規則、雙側縮小或散大、雙側大小不等,光反應遲鈍或消失。腦膜刺激征陽性。眼底可見視網膜動脈硬化和視網膜出血,偶有視乳頭水腫。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齊、肺水腫等。
2.局限性定位體征:
①殼核型出血主要有三偏征(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雙眼同向凝視,左側半球可有失語;
②丘腦型可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雙眼垂直性注視麻痹和會聚不能,瞳孔縮小;
③腦葉型意識障礙輕,抽搐發作和腦膜刺激征多較明顯,局灶體征因受損腦葉不同而異;
④橋腦型昏迷深瞳孔小、高熱、呈去大腦性強直或四肢癱(重型者),輕型者有交叉性麻痹和感覺障礙、眼球運動障礙(眼外肌麻痹、同向凝視麻痹、核間性眼肌麻痹);
⑤小腦型為眩暈、眼球震顫、共濟失調(輕型),重型者昏迷,四肢松軟等;
⑥腦室型者針尖樣瞳孔、昏迷深、高熱和去大腦性強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