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受傷的總是員工?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7-12

  關注社會轉型“陣痛”中基層員工的壓力源

  別讓“N連跳”再次突發!

  5月的媒體界鋪天蓋地的都在報道:

  2010年5月26日晚,富士康一名男性員工墜樓自殺;

  2010年5月27日早,一名女性員工墜樓重傷身亡;

  悲劇不斷上演……而在這些頻頻被刷新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面對逝去的生命,我們應該如何以對?

  有人認為,是代工模式瓶頸和成本壓力導致了富士康目前的困局;有人認為,是制度執行有余關懷教導不足,導致了富士康員工選擇以這種極端方式進行表達;還有人認為,是巨大型企業管理機制不能有效傳導,使得上下級管理脫節進而產生了誤解和傷害……

  但無論如何,對于企業與社會來講如何阻止悲劇再發生已經是迫在眉睫。

  在這里我們想問問千千萬萬的企業主們,你們真正實施了“人性化管理”嗎?有對廠區的硬件軟件改善嗎?有為員工打造一個舒適的好工作、生活環境嗎?是否實現了對企業內核管理的改變?是否真正對員工形成真實關切?想問問社會,是否應該從政府、政策層面,給予積極的引導和救助,以防止目前的“自殺”成為員工走上表達抗議的絕路?

  對于富士康來說,2010年5月將是值得記入商業史冊的日子。多年來高速成長的代工航母,在后工業時代終于集中地爆發出其脆弱的一面。“N連跳”的事故頻發,引來了眾多媒體聚焦,引發了一場甚無休止的社會大探討。

  如果孤立地看,富士康跳樓事件很容易被歸結到員工個人身上,畢竟和幾十萬員工總數相比,十幾個人是個微不足道的數字。但當這十幾個年輕人縱身一躍的時候,其實他們的身后存在著許多無形的推手,社會轉型期的集體焦慮、制造型企業殘酷的生存法則、社會文化配套上的嚴重缺失。

  當下種種現實的矛盾,在富士康這家最典型的代工企業里,找到了理想的滋生環境,悄無聲息地積聚了起來,直至在十幾位員工心中引發了一場核聚變。富士康里的這些年輕生命所承受的沉重,實際上是經濟社會所付出的一種代價,幫助他們卸掉這些負擔,企業的責任不容推卸,政府和社會也都有一份應盡的義務。如果漠視這些無形的社會成本,任何經濟發展都換不回真正的幸福指數。

  2010年,衛生部調查數據表明,中國至少每年有幾十萬人自殺身亡,百余萬人自殺未遂。其中,15歲-34歲的人占自殺人群的首位。多數人都是因壓力所致。究竟是什么讓我們陷入了無端的焦慮、恐慌、迷茫和困惑呢?這些壓力之源究竟始于哪里呢?是因家庭關系、人際關系,還是職場壓力?

  職場新人壓力感最強

  日前,《才富》針對“職場壓力”這一話題進行了專項調查。在20-25歲、25-30歲及30歲以上三種職場人群中,20-25歲這一年齡段的人群壓力比例最高,達到47%,而一般職員的壓力比例要高于中級管理層以上的領導。也就是說,就目前而言,“80后”乃至“90后”剛參加工作的職場新人壓力最大。

  分析人士認為,20-25歲的從業者往往是職場新手,以應屆畢業生為主。該群體大多剛從學校走向社會,會經歷一個緩沖適應期,期間容易受到各方影響,壓力感較突出。

  另外,從富士康新生代職工來看,他們大多是“80后”和“90后”,受教育水平平均較高,但同時由于過多被溺愛和保護,導致他們依賴性強,獨立能力相對較弱。當他們背井離鄉,進入高強度、高節奏的現代社會后一旦經受挫折,或自我價值難以實現,往往就會表現出憂慮、逃避、抗拒、逆反等情緒,更甚者則會想到輕生。所以在職場中,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們能否面對社會現實,能否快速適應社會,能否不被一次次挫折所“打垮”,成為他們今后能否獨立生存的重要基礎。

  “沒有報紙沒有網絡連打電話都要限制時間,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么,三班倒的工廠生活,除了上班,就是加班、睡覺。”來自增城一家模具廠的李前進有點煩,為了遠離枯燥的工廠生活,他目前在物色下一份工作。

  在金星電子廠做質檢員的胡美蓮今年才21歲,卻已經有了四年工齡,“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而且是每天重復快速的做同樣的工作。”胡美蓮已經覺得麻木了,“再這樣呆下去,感覺腦子都不會轉了。”

  薪資與人際關系是壓力主要成因

  “壓力”一詞在富士康事件發生后,引起人們空前關注。很多職場人士都表示,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是他們對失業的恐懼和完不成業績的焦慮。同時,升職、加薪的愿望也讓部分職場白領奮戰在日日夜夜的超負荷工作中。雖然他們當中有些年紀輕輕就患上易疲勞、失眠、脫發等中年以后才常見的毛病,但他們依然不敢有半點倦怠,儼然把自己從“上班族”變成“上班奴”。

  在調查中,有一個問題針對壓力成因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在職場當中因薪資水平原因產生的壓力比例占26.23%,因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形成壓力比例占25.41%,兩者基本占了壓力成因的五成。職業技能、工作業績以及崗位晉升壓力均是薪資和人際關系產生壓力的輔助原因。

  在一家軟件公司做程序員的陳先生說,雖然他的工作在外人看來比較體面,可以每天西裝革履去上班,但實際上無休止的加班已經讓他連吃飯時間都難以保證,更別說是娛樂和休息。另外員工之間人際關系的壓力也讓他覺得是個負擔。“雖然‘上班比上墳還難過’是句戲言,但工作壓力大確實是一種現實存在的現象。”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職場人士表示,“活多錢少養家難。”尤其是很多以代工為主的制造型企業,由于代工本身帶來的低利率水平,直接導致員工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勞動強度過大,收獲與付出不平衡,導致心理失衡。“生產最好的產品,做最累的活兒,卻無足夠的收入。”這無疑是很多車間工人的共同心聲。

  企業應加強員工心理關懷

  職場人士如何釋放壓力?32.79%的被調查人員認為,企業應該提供專業的知識和工作技能的培訓,讓員工在此基礎上彌補技能方面差異;30.33%的人員認為自己應該進行專業的測試,清楚認識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心。

  “職場人士心理疲憊及焦慮,反映出企業在組織生涯管理層面上的缺失。”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會長洪向陽認為,“盡管其中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對職場環境的不適應和人職不匹配無疑是主要原因。”洪向陽表示,國內眾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應該重新設計自己的管理體系,完善薪酬體系,充分關注員工的自我發展需求。

  “現代職場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日益加大,而很多公司又一味關注業績,對員工心理的關心程度不夠,因此,職場人士面臨壓力時應及時調整心態,提高自控能力。如果發現無法排解時,應及時尋求外界幫助。”北京燕園博思深圳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鄭舒文建議,企業應該引進EAP計劃(員工心理援助項目),“如果受財力所限,那么也可以通過改進管理流程、改善工作生活環境,營造一種家的氛圍。EAP關懷計劃的引入,關鍵核心就是關懷,企業最根本的就要做到人性化管理。”

  多種方式適合自我減壓

  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而言,生活中總是會有各種壓力,生活的壓力讓人困擾,工作的壓力讓人日夜難安,因此職場人士如果不想讓自己總處于焦慮和煩躁狀態,就應該為自己找到消除壓力的方法。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心態。無論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在所難免,重要的是我們應及時調整好心態,尋找問題根源,探求解決方案。同時還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平常心去面對一切艱難險阻,并懂得在必要的時候給自己減壓。

  其次是學會傾訴和溝通。在壓力過大或遭遇挫折內心煩悶時,不要試圖一個人承擔,應積極尋求他人的幫助,除做好與上級、同事及下屬之間的溝通外,還應主動與家人和朋友交流、傾訴,或進行心理咨詢,不要一直憋在心里。

  最后是多做戶外運動,可以選擇一些經濟又環保的方式進行運動,比如去爬山、去逛逛公園,或者周末陪家人去郊區玩,都會使巨大壓力所產生的憋悶心情得到釋放,繼而增加自己的生活樂趣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糾錯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心理咨詢師考試輔導資料

心理咨詢師考試輔導課程報名入口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本日本免费一区视频大片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看 | 在线观看国产免费一级AV | 日本一夲道DVD在线观看 | 人人爱草免费国产视频 | 自拍亚洲一区欧美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