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考點復習:第二章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2-21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1、簡述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①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②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③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
④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①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2、簡述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①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②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結構的變化;
③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①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②人力資本理論。
3、教育受制于社會生產力,同時又要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表現為哪幾個方面?
①在一定的時期內,由于人們的思想意識落后于較為先進的生產力,教育的思想、內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產力的發展。
②在生產力處于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會轉型或傳統的影響,其教育的思想內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產力發展的水平。
4、科學技術教育對的影響。
①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②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③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②教育推進科學體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6、信息技術與教育
①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
②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
③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
7、簡述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
①傳統的學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級制教育,網絡教育卻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
②傳統學校教育的優劣標準所依據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篩選制度”,而網絡教育所依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興趣選擇”
③傳統教育是較嚴格意義上的“年齡段教育”,而網絡教育是“跨年齡段教育”或者是“無年齡段教育”。
④傳統教育存在著時空限制,而網絡教育是跨時空的教育。
8、簡述對網絡教育的理解。
一方面是指網絡技術應用于教育中,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教育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教學用具,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綜合運用于教育教學之中。
另一方面是指在網絡上構建“網絡學校”,它集學校、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一體,為學習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開放的學習環境。
9、學校文化的特征。
①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②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③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已任;
④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10、學生文化的成因。
①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
②同伴群體的影響;
③師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⑤社區的影響。
12、學生文化的特征。
①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
②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③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
④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