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考試大綱:第三章 教育理念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7-03 11:31:09
第三章 教育理念
第一節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
人們對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種預期的結果或理想的形象,這種預期的結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目的。
教育學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會上的總體上的目的。
學校是社會為實現教育目的而設立的專門的機構,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但是不應當由此得出的結論說教育目的只是學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教育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社會生活目的的一部分。
所謂教育目的的結構,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一是身心素質,二是社會價值。(看書)
關于身心素質的規定是教育結構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中關于受教育者未來社會價值的規定,對教育者的發展起著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說它是教育結構的核心部分。因為,教育的專門職能在于培養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素質結構,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的價值。在這個基礎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會實踐中能動的創造社會價值,為某種社會目的或社會理想的實現做出貢獻。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只有制定一個明確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調一致,緊密協作,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
屬于意識范疇,形式是主觀的。有其現實的社會根源,內容是可觀的。
教育受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他所面臨的問題是要解決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既促進教育者的社會化,引導他以某種方式參與社會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現實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獲得發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現實的社會生活條件下促進教育者的發展。這就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為社會歷史地的客觀進程所制約。教育目的,實際上是社會對其成員質量規定的客觀需求在他們意識中的反映,使他們所處時代的產物。這就是所謂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
生產方式是教育目的的產生和變化的現實基礎。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產力制約的。是最終決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產關系和以這種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政治觀點、政治設施的制約。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倫。英國洛克:紳士。
在考慮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的同時,還要考慮受教育者的特點。對受教育者特點的認識時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條件。
首先,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對象是受教育者。
其次,要把教育目的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個性,就要考慮受教育者的認識發展、心理發展和生理反戰的規律和過程。
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實現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經驗儲備。
第四,受教育者不僅是教育活動的對象,還是主體。
但以上這些不能說明受教育者的特點可以決定教育目的的社會性質和社會內容。
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的基本觀點。
三、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人們提出教育目的,是從他們的利益出發,從他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需要出發,有所權衡有所選擇,在觀念上構建出一個自認為理想的形象,作為教育活動所要實現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目的本身就體現著人的一種價值追求。
所謂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作出選擇時所持有的一種傾向。
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爭論最多影響最大的也最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是教育活動究竟是注重與人個性的發展還是注重于社會的需要。
在教育史上,有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主張提出教育目的應當沖受教育者的本性出發,而不是從社會出發。社會本位論正好相反。
也有人試圖調和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分歧,做到兩者兼顧。例如,美國,杜威。主張個人特性與社會目的和價值協調起來。雖有積極因素,但不能說是成功的。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是對立統一的歷史過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也為這種歷史過程所制約。三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