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原理筆記第二章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4-21
1、教育的正功能:教育對社會發展和人的身心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促進作用。
2、教育的負功能:與教育目標、教育主體愿望相反的客觀效果,是教育對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所產生的阻礙作用或消極影響。
3、人的社會化:個人學習社會知識、技能、行為規范,逐漸適應社會生活,成為社會成員,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
4、物質文化:以物資形態表現出來的社會財富(人的智力的物化或對象化)
精神文化:以語言文字形態記載下來的社會財富。
5、間接經驗: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各種認識成果
6、人口身體素質:人的身體狀況和大腦的功能狀況,(取決于先天的遺傳和后天的營養、保健、鍛煉)
7、人口的自然結構:人口的年齡、性別等方面的比例
人口的社會結構:人口的階級、文化、職業、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
8、人口結構的合理化:人口結構有利于社會生產和人口的自然平衡
9、勞動力: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智力和體力的總和。
勞動力的大小,不僅要以體力的大小來衡量,更重要的要用智力的高低來衡量。
10、文化傳承: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空間上的擴展和代際間的傳接。
11、教育的本體功能與社會功能的區別和聯系:
教育的本體功能: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可看成教育的職能
包括:加速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與社會化進程、傳遞和繼承人類精神文明、社會經驗和人才的選拔。
教育的社會功能:教育通過自身職能的充分調動和履行而對社會產生的一種功效。
教育是通過自身傳遞知識、培養人才等基本職能的發揮而產生促進社會政治變革、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口質量提高等社會作用的,因為教育必先履行其本體功能,進而才能實現其社會功能。
12、教育的政治功能:
通過培養一定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實現教育的政治作用;
通過宣傳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制造一定的社會輿論為政治服務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的政治活動,把學生作為現實的政治力量使用
通過教育制度,實現對受教育者的階級或階層的選拔,使原有的社會政治關系得以延續和發展,或者加速改變舊的社會政治關系。
總之教育對征集經濟起巨大的影響和作用,但不起決定作用,教育只能在政治經濟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發揮作用,任何: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不能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方向。
13、教育的經濟功能:
教育能把可能的、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前提。
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他能夠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教育還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
1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對社會文化具有傳承功能、選擇功能、傳播功能、教育具有創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可以實現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是生產力。
15、教育的人口功能
可減少人口數量,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之一;
1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勞動者文化要求的提高,可以刺激家庭對教育的需求
2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們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間的相互制約關系,樂于支持政府計劃生育的號召
3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使人們更傾向于用現代的、科學的眼光看待傳統的價值觀和社會風俗
4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們更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他們不愿意因多生育而影響自身的發展和生活的美滿
5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長,男女結婚和生育的年齡一般會往后推移,*考試大*而婦女結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數量一般會越少,
6教育的提高增加了婦女就業的機會,提高了婦女養育兒童的能力。
提高人口素質,是改變人口質量的手段之一;
1教育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通過教育有助于改變人口的性別結構,保證男女性別比例的自然平衡,
2通過教育可以改變人口的文化結構和職業結構,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育有助于改變人口城鄉結構。
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
有助于人口的遷移。
1受過教育的人口更容易作遠距離遷移
2文化教育發達的城市和地區更容易吸引遷移人口,經濟發達、科技教育先進,這是吸引遷移人口的重要因素
3教育本身就實現著人口的遷移。
16、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
教育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動實現文化的傳承
教育通過使人類掌握文化傳遞的手段和工具實現文化的傳承,受教育者首先掌握了語言和文字,這是獲得文化的基礎工作,也是創造和發展文化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一方面使用先進的傳媒進行文化傳播,同時,也把這些傳媒的使用方法教給學生,于是學生便可利用這些新的手段和工具,去獲取課堂以外的文化。
17、教育過程中的文化傳遞特點:系統化、集中化、高效化的
18、教育選擇文化的標準是:傳播科學與文明,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
傳播時代精華,體現時代精神
以本土文化為依據,保持優秀傳統和特色
體現揚棄與繼承、創造與發展的統一
19、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
教育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突出的促進作用
在現代社會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教育是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20、1982年黨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為經濟建設的三大重點之一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
1987年黨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
1989年,江澤民在《國慶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勞動者的素食,培養大批人才,我們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1996年3月17日,第八界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考試大%“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技興國戰略,要面向經濟建設,加快科技進步,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 科教興國
以上說明: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處于十分重要的戰略重點地位、百年大計地位、優先發展地位。
21、教育現代化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條件設備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教師素質現代化(現代教育的核心)
教育現代化的最高目標是實現:人的現代化
22、教育現代化的價值追求有:
教育的普及化,即打破政治、經濟等各種因素對人的限制,對人接受教育的主觀和客觀的制約,保證每一個社會公民都能接受他們希望接受到的教育
教育的國際化,即打破封建閉鎖的落后狀態,使教育處在全球共通的信息網絡中,實現信息共用,資源共享,以全球的視野,國際化的觀念組織教育過程。
教育的民主化,即打破不民主的專制教育,以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平等、公平的方 式處理教育活動中的各種事物。
教育的法制化,即打破教育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無法”教育,把教育納入到法制化軌道。
教育的個性化,即在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必須注意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展。
教育的多樣化,即盡可能為求學者提供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使他們能夠在多種選擇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形式,從而為提高國民素質提供條件
教育的整體化,即對構成教育活動的各個因素進行整體的構思和系統設計,從而使教育活動成為一個整體優化的系統工程,全面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教育的終身化,走向現代化的教育及其教育過程中的人將處在一個連續不斷的教育過程中。
23、教育功能就其結構來看,分為:本體功能、社會功能
24、教育基本的社會作用:對經濟發展、物質生產的積極促進作用;即生產斗爭工具的作用; 在維護和促進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中的作用;在階級社會里表現為階級斗爭工具的作用
25、高等院校承擔著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任務
26、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7、世界各國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對教育內容調整的特點是:
注重課程的時代性與穩定性的統一
注重課程的結構性與系統性的統一
注重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
28、最早系統地研究教育負功能的社會學家是:默頓
29、教育的最基本的職能:傳遞文化、培養人才
30、促進人實現社會化的最有效形式是:教育
31、全體國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人口出生率高低成反比
32、提出人力資本學說的人是:舒爾茨
33、洪堡式大學的傳統是:研究與教學統一
34、現代社會質量的核心制約因素是:人口質量
35、教育是培養人的最佳形式,是因為他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計劃性,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時間集中,效率最高
36、恩格斯認為:胎兒在母體中的發展是生物進化歷史的縮影
個人智力發展的進程是人類認識歷史的縮影
37、古代教育的社會功能:政治功能、生產功能
38、教育對人口結構的影響:改變人口的性別結構;改變人口的文化結構;提高城鎮人口的比重;改變各類職業人口比例,使產業從業人員比例趨向合理。
39、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父母對生育子女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未來發展和事業成就
40、世界上通常用于衡量人口文化素質的指標是:文盲率或識字率;義務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就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萬人口中的科技人員數;每萬人口中的大學生數
41、學校教育實現的科學知識再生產具有:無限性、永恒性、擴大性、高效性
42、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國際競爭正逐漸轉變為:科學技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
43、教育進行文化選擇的途徑有:通過培養目標選擇文化;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文化;教育過程選擇文化;教師群體選擇文化; 學校的種種制度選擇文化
2、教育的負功能:與教育目標、教育主體愿望相反的客觀效果,是教育對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所產生的阻礙作用或消極影響。
3、人的社會化:個人學習社會知識、技能、行為規范,逐漸適應社會生活,成為社會成員,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
4、物質文化:以物資形態表現出來的社會財富(人的智力的物化或對象化)
精神文化:以語言文字形態記載下來的社會財富。
5、間接經驗: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各種認識成果
6、人口身體素質:人的身體狀況和大腦的功能狀況,(取決于先天的遺傳和后天的營養、保健、鍛煉)
7、人口的自然結構:人口的年齡、性別等方面的比例
人口的社會結構:人口的階級、文化、職業、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
8、人口結構的合理化:人口結構有利于社會生產和人口的自然平衡
9、勞動力: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智力和體力的總和。
勞動力的大小,不僅要以體力的大小來衡量,更重要的要用智力的高低來衡量。
10、文化傳承: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空間上的擴展和代際間的傳接。
11、教育的本體功能與社會功能的區別和聯系:
教育的本體功能: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可看成教育的職能
包括:加速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與社會化進程、傳遞和繼承人類精神文明、社會經驗和人才的選拔。
教育的社會功能:教育通過自身職能的充分調動和履行而對社會產生的一種功效。
教育是通過自身傳遞知識、培養人才等基本職能的發揮而產生促進社會政治變革、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口質量提高等社會作用的,因為教育必先履行其本體功能,進而才能實現其社會功能。
12、教育的政治功能:
通過培養一定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實現教育的政治作用;
通過宣傳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制造一定的社會輿論為政治服務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的政治活動,把學生作為現實的政治力量使用
通過教育制度,實現對受教育者的階級或階層的選拔,使原有的社會政治關系得以延續和發展,或者加速改變舊的社會政治關系。
總之教育對征集經濟起巨大的影響和作用,但不起決定作用,教育只能在政治經濟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發揮作用,任何: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不能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方向。
13、教育的經濟功能:
教育能把可能的、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前提。
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他能夠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教育還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
1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對社會文化具有傳承功能、選擇功能、傳播功能、教育具有創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可以實現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是生產力。
15、教育的人口功能
可減少人口數量,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之一;
1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勞動者文化要求的提高,可以刺激家庭對教育的需求
2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們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間的相互制約關系,樂于支持政府計劃生育的號召
3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使人們更傾向于用現代的、科學的眼光看待傳統的價值觀和社會風俗
4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們更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他們不愿意因多生育而影響自身的發展和生活的美滿
5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長,男女結婚和生育的年齡一般會往后推移,*考試大*而婦女結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數量一般會越少,
6教育的提高增加了婦女就業的機會,提高了婦女養育兒童的能力。
提高人口素質,是改變人口質量的手段之一;
1教育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通過教育有助于改變人口的性別結構,保證男女性別比例的自然平衡,
2通過教育可以改變人口的文化結構和職業結構,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育有助于改變人口城鄉結構。
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
有助于人口的遷移。
1受過教育的人口更容易作遠距離遷移
2文化教育發達的城市和地區更容易吸引遷移人口,經濟發達、科技教育先進,這是吸引遷移人口的重要因素
3教育本身就實現著人口的遷移。
16、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
教育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動實現文化的傳承
教育通過使人類掌握文化傳遞的手段和工具實現文化的傳承,受教育者首先掌握了語言和文字,這是獲得文化的基礎工作,也是創造和發展文化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一方面使用先進的傳媒進行文化傳播,同時,也把這些傳媒的使用方法教給學生,于是學生便可利用這些新的手段和工具,去獲取課堂以外的文化。
17、教育過程中的文化傳遞特點:系統化、集中化、高效化的
18、教育選擇文化的標準是:傳播科學與文明,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
傳播時代精華,體現時代精神
以本土文化為依據,保持優秀傳統和特色
體現揚棄與繼承、創造與發展的統一
19、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
教育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突出的促進作用
在現代社會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教育是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20、1982年黨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為經濟建設的三大重點之一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
1987年黨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
1989年,江澤民在《國慶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勞動者的素食,培養大批人才,我們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1996年3月17日,第八界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考試大%“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技興國戰略,要面向經濟建設,加快科技進步,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 科教興國
以上說明: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處于十分重要的戰略重點地位、百年大計地位、優先發展地位。
21、教育現代化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條件設備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教師素質現代化(現代教育的核心)
教育現代化的最高目標是實現:人的現代化
22、教育現代化的價值追求有:
教育的普及化,即打破政治、經濟等各種因素對人的限制,對人接受教育的主觀和客觀的制約,保證每一個社會公民都能接受他們希望接受到的教育
教育的國際化,即打破封建閉鎖的落后狀態,使教育處在全球共通的信息網絡中,實現信息共用,資源共享,以全球的視野,國際化的觀念組織教育過程。
教育的民主化,即打破不民主的專制教育,以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平等、公平的方 式處理教育活動中的各種事物。
教育的法制化,即打破教育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無法”教育,把教育納入到法制化軌道。
教育的個性化,即在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必須注意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展。
教育的多樣化,即盡可能為求學者提供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使他們能夠在多種選擇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形式,從而為提高國民素質提供條件
教育的整體化,即對構成教育活動的各個因素進行整體的構思和系統設計,從而使教育活動成為一個整體優化的系統工程,全面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教育的終身化,走向現代化的教育及其教育過程中的人將處在一個連續不斷的教育過程中。
23、教育功能就其結構來看,分為:本體功能、社會功能
24、教育基本的社會作用:對經濟發展、物質生產的積極促進作用;即生產斗爭工具的作用; 在維護和促進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中的作用;在階級社會里表現為階級斗爭工具的作用
25、高等院校承擔著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任務
26、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7、世界各國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對教育內容調整的特點是:
注重課程的時代性與穩定性的統一
注重課程的結構性與系統性的統一
注重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
28、最早系統地研究教育負功能的社會學家是:默頓
29、教育的最基本的職能:傳遞文化、培養人才
30、促進人實現社會化的最有效形式是:教育
31、全體國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人口出生率高低成反比
32、提出人力資本學說的人是:舒爾茨
33、洪堡式大學的傳統是:研究與教學統一
34、現代社會質量的核心制約因素是:人口質量
35、教育是培養人的最佳形式,是因為他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計劃性,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時間集中,效率最高
36、恩格斯認為:胎兒在母體中的發展是生物進化歷史的縮影
個人智力發展的進程是人類認識歷史的縮影
37、古代教育的社會功能:政治功能、生產功能
38、教育對人口結構的影響:改變人口的性別結構;改變人口的文化結構;提高城鎮人口的比重;改變各類職業人口比例,使產業從業人員比例趨向合理。
39、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父母對生育子女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未來發展和事業成就
40、世界上通常用于衡量人口文化素質的指標是:文盲率或識字率;義務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就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萬人口中的科技人員數;每萬人口中的大學生數
41、學校教育實現的科學知識再生產具有:無限性、永恒性、擴大性、高效性
42、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國際競爭正逐漸轉變為:科學技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
43、教育進行文化選擇的途徑有:通過培養目標選擇文化;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文化;教育過程選擇文化;教師群體選擇文化; 學校的種種制度選擇文化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