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綜合素質測評遇尷尬(4)
尷尬綜合素質測評
上述浙江大學招生老師說,新高考對于他們的招生影響不大。談到綜合素質測評,他直言“只是空談”。在他看來,在當今中國,嚴格按照分數仍是杜絕腐敗的途徑。“我們招生還是看分數。”
許多高中老師和同學也表示只會更加看重分數。吳老師告訴他的學生,無論怎么改,反正對于語數外這三科肯定更加重視,對于數學和語文的期待面更廣。“在中國不談分數,客觀不實際。”
財新記者采訪了不同學校的多位上海高一學生,他們普遍表示出迷茫,反映說綜合素質測評并沒有得到重視。小林說:“2017年具體的高考政策是什么,各科怎么考,綜合素質占比具體多少,我們目前都不了解,網上也沒有發布,問老師也說不清楚。”
小林認為,“在其他無從準備的時候,成績還是重中之重。”特別對于上海學生來說,以往只考一科就行了,現在增加了兩門的壓力。小林說:“新高考政策無法擺脫中國社會的普遍問題:形式主義。”
小陳現在的壓力更大了,“3+3”對她而言太突然。她介紹,在上海以往“3+1”的模式下,一些學校從初中起就不重視副科,如今增加了兩門考試,她的地理和歷史學起來就很吃力。“老師說很多內容都是你們初中該學的,可我們初中的時候就想著不考就不學了。”
此外,社會誠信制度不健全也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和風險。普遍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的真實可信性目前難以保障,使其限于兩難境地。倘若綜合素質評價與招生錄取硬掛鉤,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腐敗案的陰影猶在,人們擔心新高考會滋生新腐敗。
一位熟悉浙江和上海新高考試點情況的教育界專家指出,目前高校參與高考改革的主動性還不強,認為僅是招生部門的工作,而對調整生源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建設帶來的挑戰研究不夠。
該專家還發現,高校目前對綜合素質評價普遍持謹慎觀望態度,高校與中學改革缺乏銜接。在社會誠信制度缺乏的背景下,為減輕社會負面評價,高校對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使用意愿不高。
楊東平認為,建立招生公信力的步,無疑是徹底的信息公開。“信息公開越徹底,腐敗的空間便越小”。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表示僅僅依靠行政問責也不可能徹底解決高校招生信息不公開的問題,核心仍是建立現代高校治理結構。
具體而言,學校實行大學理事會治理,理事會負責學校重大戰略,保證學校辦學符合公眾的利益;校長則應進行公開遴選,由對理事會負責的校長遴選委員會按本校校長的任職標準來選拔,校長不享受所謂的行政級別,而是對理事會、師生負責。
“這一制度,就是明晰舉辦者、辦學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權責的制度,讓學;貧w到教育家治校,而不是行政治校。”熊丙奇說。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