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綜合素質測評遇尷尬
再有一個多月,火熱的高考又將來臨。而在作為批高考試點省份的上海和浙江,這種“傳統”高考很快就會消失。
小林是上海一所首批示范性高中的高一學生,“學霸”級人物。對于剛好趕上的這次新高考改革,他不知道是福是禍,更多的是感到迷茫。“怎么選科才,綜合素質怎么評,占比多少,目前都沒有定論。”小林說,這種迷茫的情緒在同學中非常普遍。“科目選擇上的確自由度更大了,但是我們的壓力其實更大了。”
在改革試點地區上海和浙江,老師們和高校也面臨挑戰。吳老師是上海某重點高中的語文教師。他的很多同事都將子女送出,“教師子女留學比例高,這意味著搞教育的對中國的教育沒有信心。”吳老師幾年的經驗是,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告別這種“唯分數論、過獨木橋、所學非所用”的高考政策,負笈海外。
對于高考改革,吳老師毫不諱言:“再不改,高考就破產了。”問題是,現在的改法成效如何還難預知。
歷經三年起草和數度擱置,2014年9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在當時的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用四個“最”字來形容改革力度:“這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的改革,是教育綜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復雜的改革。”
《實施意見》規定的改革目標是,要在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在2017年全面推進,在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
改革有諸多新舉措。例如考試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實行“3+3”制、部分科目兩次考試、高職院校單獨考試;在評價機制上,強調“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試行“三位一體”綜合評價制度;在招生方法上,試行“專業+高校”的志愿填報方式,并設“一檔多投”、取消批次等方法。
在考試時間和頻率的選擇上,新高考將在外語考試中為學生提供兩次考試的機會,浙江的試點方案一年安排兩次學業水平考試、全科開考。
但是,談及這份姍姍來遲的改革方案,業內人士透露,令很多教育界人士惋惜的是,原方案的“招考分離”內容還是在政策出臺的最后時間被拿掉。之前的方案有更多銳意改革之舉,卻并未進入定稿。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看法類似,指出最后出臺的文件和他看到過的版本“差別很大”。過去三年,楊東平作為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組”專家,一直參與方案制定。
楊東平告訴財新記者,這次改革并非目標模式。“我個人認為到2020年我們也不可能確定一個目標模式,我們要繼續關注和推進改革。”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