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綜合素質測評遇尷尬(3)
頑強的應試文化
透過物理這一學科,則可以一窺此次高考改革的吊詭之處。長期形成的應試文化,正在新方案當中爭取生存空間。
一位全程參與高考改革意見起草的人士曾對財新記者表達他的擔心:一是外語等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后,他預計“相當一部分同學會無意義地重復考試”,增加考試負擔。第二,打破文理分科后,“學生可能哪個科目容易拿分就選哪個,而非根據自己的興趣”。
上述擔心似乎正在成為事實。“學霸”小林告訴財新記者,他所在的理科實驗班,大多數同學會在“+3”中必選物理。理由很簡單,“物理面對的專業面最寬。”而上海另一所中學的小陳則地理,她的理由同樣簡單:“地理最容易拿分,而且高二就可以考掉了。”他們都告訴財新記者,既然外語可以考兩次,同學們就一定會考兩次,“只有這樣才穩妥”。
根據浙江一所高中的摸底調查統計數據,選考科目報名人數從多到少依次是:物理、化學、歷史、生物、地理、政治、信息技術。
雖然物理的專業選擇面廣,但也不是所有學生都選。有一種可能是,有的學校可能全校都不選物理。
浙江大學理工科專業的一位招生老師對于新高考后高中物理學科的命運感到擔心。他介紹,選擇考物理的,大都是成績優秀的學生,“特別是在杭州三所最厲害的中學”。而一些升學成績一般的縣級超級中學,為了爭取更高的考分,可能全校不考物理。據這位老師了解,有的高中已經開始這樣做了,選擇自己的優勢科目,規避競爭大的科目,此舉又稱“彎道超車”。“只要家長不鬧,誰管?已經不是義務教育了。”
選擇物理科目的同學成績。若考生不選擇物理,便回避了這些在學業上最有競爭力的同學。所選科目不同,等級考試只是相對賦值。在這種評分制度下,原本成績不是很突出的同學,如果選擇相對容易考的科目,得A+或者A的幾率更大,繼而轉換的分值也更高,“不考物理容易爭取到高分”。
“如果批量的高中生不考物理,中學也不好好教物理,那么學生進入理工科大學,沒法學。”這位老師對財新記者分析,受此影響最大的,并非高校,而是一些普通高校。因為害怕生源不足,不敢規定只收物理考生。“長此以往,怕是高校之外的考生,都沒有學過物理。物理也可能變為競賽課,不用教學了。”
一些學者對于學生選課自主權流于形式也很擔心。文東茅指出,當可以自由選擇科目時,學生表現出的往往是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該如何選。
中國教育在線《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高考填報志愿時已有明確專業意向的考生只占15.6%。目前,針對高校各專業的權威性評估并沒有跟上,無法為學生按照專業填報志愿提供清晰的、科學的參考。
文東茅呼吁,高中必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使其了解自身優勢,學會選擇。在“專業+高校”的錄取模式中,高中學校必須更全面地了解大學不同專業的人才評價機制,并以此指導學生課業安排。
社會上有人擔心,認為試點可能引發新的教育公平問題。新方案突出學生的選擇性,而家長的經濟社會背景、文化程度、視野不同,所能給予孩子的指導和幫助也不同,弱勢群體可能會在新方案中處于不利地位。薄弱學校亦如此。
新方案要求走班制,對師資和教學條件要求更高。如此種種,可能進一步放大弱勢群體與優勢群體在高考成績和錄取結果方面的差異。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