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商務師考試復習輔導(3)
來源:國際商務師考試網發布時間:2011-07-18 09:23:56
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國際商務師考試課程 全面的了解國際商務師考試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國際商務師考試相關資料 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特點和作用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但與戰前不同,主要區別是:
(1)國際儲備中黃金和美元并重。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處于統治地位的儲備貨幣有英鎊、美元和法國法郎,依附于這些通貨的貨幣,主要是英美法三國各自勢力范圍內的貨幣,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幾乎包括資本主義世界所有國家的貨幣,而美元卻是惟一的主要儲備資產。
(3)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美法三國都允許居民兌換黃金,而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也允許居民用外匯(英鎊、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國兌換黃金,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只同意外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而不允許外國居民用美元向美國兌換,所以這是一種大大削弱了的金匯兌本位制。
(4)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貨幣關系中占有統治地位,但沒有一個國際機構維持著國際貨幣秩序,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卻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和運轉對戰后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與黃金、各國貨幣與美元的“雙掛鉤”原則,結束了戰前國際貨幣金融領域的動蕩混亂狀態,使得國際金融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這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50~60年代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第二,美元成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彌補了國際清算能力的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由于黃金供應不足所帶來的國際儲備短缺的問題。
第三,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行了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匯率的波動受到嚴格的約束,貨幣匯率保持相對的穩定,這對于國際商品流通和國際資本流動非常有利。
第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一些工業國家,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提供各種類型的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會員國的國際收支困難,使它們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得以正常進行,從而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
總之,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戰后國際貨幣合作的一個比較成功的事例,它為穩定國際金融和擴大國際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對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但事實上,該體系存在著不可解脫的矛盾。
1.美元享有特殊地位導致美國貨幣政策對各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由于美元是主要的儲備資產,享有“紙黃金”之稱,美國就可以利用美元直接對外投資,購買外國企業,或利用美元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美國貨幣金融當局的一舉一動都將波及整個世界金融領域,從而導致世界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2.以一國貨幣作為主要的儲備資產,必然給國際儲備帶來難以克服的矛盾。
戰后,由于黃金生產的停滯,美元在國際儲備總額中的比重顯著增加。而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發展要求國際儲備相應擴大,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儲備的增長需要仰仗美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逆差,但這必然影響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機。如果美國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則又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來源,導致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3.匯率機制缺乏彈性,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失靈。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過分強調匯率的穩定,各國不能利用匯率的變動來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極地實行外匯管制,或放棄穩定國內經濟的政策目標。前者必然阻礙貿易的發展,后者則違反了穩定和發展本國經濟的原則,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見,缺乏彈性的匯率機制不利于各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賴以存在的兩大支柱。自20世紀50年代始,上述種種缺陷不斷地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從而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陷入崩潰的境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經濟實力空前增強,1949年美國擁有當時世界黃金儲備的71.2%達245.6億美元。當時飽受戰爭創傷的西歐、日本為發展經濟需要大量美元,但由無法通過商品和勞務輸出來滿足,從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荒。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黃金儲備開始流失,196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與此同時,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已經恢復,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出口大幅度增長,國際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從而爆發了第一次美元危機。1960年10月,國際金融市場上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倫敦金融市場的金價爆漲到41.5美元1盎司,高出黃金官價的18.5%.
美元危機的爆發嚴重動搖了美元的國際信譽,為了挽救美元的頹勢,美國與有關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維持黃金官價和美元匯率的措施,包括“君子協定”、“巴塞爾協定”、“黃金總庫”以及組成“十國集團”簽定“借款總安排”等等,目的在于當匯率波動時,運用各國力量共同干預外匯市場,盡管如此,也未能阻止美元危機的再度發生。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更加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對外債務急劇增加。1968年3月,第二次美元危機爆發,巴黎市場的金價漲至44美元1盎司,美國的黃金儲備半個月之內流失了14億美元。“黃金總庫”被迫解散,美國與有關國家達成了“黃金雙價制”的協議,即黃金市場的金價由供求關系自行決定,35美元1盎司的黃金官價僅限于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向美國兌換。
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狀況繼續惡化,1971年爆發了新的美元危機,美國的黃金儲備降至102億美元,不及其短期債務的1/5.1971年8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內容之一就是對外停止履行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切斷了美元與黃金的直接聯系,從根本上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元停兌黃金以后,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極度混亂,西方各國對美國的做法表示強烈的不滿,經過長期的磋商,“十國集團”于1971年2月通過了“史密森協議”。其主要內容是,美元貶值7.89%,黃金官價升至每盎司38美元,西方主要通貨的匯率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并規定匯率的波動幅度為不超過貨幣平價的上下各2.25%.此后,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并未好轉,1973年1月下旬,國際金融市場又爆發了新的美元危機。美元被迫再次貶值,幅度為10%,黃金官價升至42.22美元。
美元第二次貶值后,外匯市場重新開放。拋售美元的風潮再度發生。為維持本國的經濟利益,西方各國紛紛放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歐共體做出決定,不再與美元保持固定比價,實行聯合浮動。各國貨幣的全面浮動,使美元完全喪失了中心貨幣的地位,這標志著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徹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