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務師基礎知識考試重點匯總(二)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27 17:18:57
第3章 勞動經濟學
1、 勞動要素也稱為勞動力或人力要素。
2、 勞動要素的特點及個特點的定義。
(1) 動力性
(2) 自我選擇性
(3) 個體差異性
(4) 非經濟性
3、 勞動力供給的內容
(1) 微觀勞動力供給:即發生在個人身上的勞動力供給。
(2) 中觀勞動力供給:產業、部門的勞動力供給,是社會勞動總供給的下一個層次,是對于某一產業、部門供給的偏好。
(3) 宏觀勞動力供給:從宏觀的角度著眼,全面研究勞動力供給;從一定意義上決定了社會就業的基本格局。
4、 勞動力供求關系可分為供過于求、供不應求、供求平衡三種基本類型。
5、 在勞動力總量過剩的情況下,不同的資源個體因其自身條件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狀態。
6、 造成勞動力結構上過剩的原因。
7、 就業: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社會求業人員走上工作崗位的過程與狀態。
8、 失業的類型:(掌握各類型的定義及特點)
(1)總量性失業:指勞動力供給數量大于社會對它的需求數量,即處于供過于求狀態的失業。(周期性失業)
(2)結構性失業:是在勞動力供求總量平衡的條件下,由于勞動力的供給與社會對它的 需求之間結構不對立、不統一所造成的失業。
(3)摩擦性失業:是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在結合過程中偶然失調所造成的暫時失業。(“正常”失業)
(4)技能性失業:即個人缺乏就業技能而處于失業狀態。
(5)技術性失業:是因為在生產中采用先進機器、先進設備、先進工藝、先進技術所造 成的失業。
(6)選擇性失業:是求業人員在社會上尚有一定的就業崗位時,不愿意到該崗位上去工作,而要等待更好的職業所形成的失業。(自愿失業)
9、 勞動力市場的含義
(1) 勞動力市場是經濟要素配置場所
(2) 勞動力市場是經濟交換關系
(3) 勞動力市場是一種經濟運行體制
10、 勞動力市場的劃分
(1) 從市場分層角度——分為普通市場與人才市場兩種。(如初、中、高級人才市場)
(2) 從市場內容角度——分為各種專業、職業市場。(如保姆市場、計算機軟件人員市場)
(3)從市場形式角度——分為固定機構性市 ⒘偈奔行允諧 #ㄈ縟瞬耪釁富帷⒙房詿降哪竟ぃ?nbsp;
(4)從市場范圍角度——分為用人單位內部市場、部門行業性市場、地區性市場、全國性市場與國際市場。
(5)從社會認定的角度——分為組織的市場與非組織的市場即自發市場、合法市場與 非法市場。
(6)從市場環境的角度——分為自由市場、壟斷市場與政府干預性市場。
11、 勞動力市場運行的要素:
(1)勞動力市場主體:包括求職者個人與用人單位兩方。
(2)勞動力市場客體:是“勞動”要求或人力資源。依附于人的身上,受人的勞動意識支配而發揮功用。
(3)勞動力市場中介:即勞動力市場上的交換得以進行的媒介。
(4)勞動力市場過程:
(5)勞動力市場規則:公平、等價、合法
12、 工資調控政策
(1) 工資導向政策
(2) 保護政策
13、基尼系數是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標:
(1)、 當基尼系數接近0時,收入便接近于絕對平等,反之,當基尼系數接近1時,收入便接近于絕對不平等,基尼系數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
(2)、 從世界各國情來看,基尼系數小于0.2時,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數在0.4以上,則表示收入差距比較大;通常的基尼系數在0.2—0.4之間
13、 收入政策措施
(1)調控收人與物價關系的措施
(2)收入平等化措施
14、 最低工資:是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社會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所規定的保證勞動者 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資。
15、工資差距
(1)產業部門差距
(2)地區差距
(3)職業差距
(4)教育程度差距
(5)年齡性別差距
16、政府勞動管理的手段
(1) 勞動立法
(2) 勞動政策
(3) 勞動行政
(4) 勞動監察
17、政策的含義:
政策所涵蓋的范圍也比較靈活,從寬的角度來講,政策更趨向于原則性,如我國的“改革開放”“控制人口”“富民”政策等。當政策更具體化時,它又有特定的指導范圍,如“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吸引國外留學人員創辦高科技企業”等政策。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