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路名師解答:申論最新熱點--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
來源:北京金路公務員考試研究中心發布時間:2008-03-2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金路首席培訓師李祖華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的要求,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認識,是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進行的人類價值觀的必然選擇,它將帶來包括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轉變,從而引發政治體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生態文明是價值觀的革命,與長期以來所提倡的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等概念相比,生態文明具有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不能將生態文明建設簡單化。生態文明的提出是黨對執政規律認識的升華,作為新時期中央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各級領導干部應帶頭準確把握建設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
第一,建設生態文明,前提和關鍵是如何發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只有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旨在強調在產業發展、經濟增長、改變消費模式的進程中,盡最大可能積極主動地節約能源資源,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選擇有利于生態安全的經濟發展方式,建設有利于生態安全的產業結構,建立有利于生態安全的制度體系,逐步形成促進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的良性運轉機制,使經濟社會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對后代人的需求不構成危害,最終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要正確處理加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堅持在加快發展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加快發展;根據人類對自然界的逐步認識來調節我們制定的目標,通過適應性的變化和調整來達到最佳狀態,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建設生態文明,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其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它不僅說明人類應該用更為文明而非野蠻的方式來對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上都體現出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嶄新視角。人與自然共同生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于人的主動性。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統籌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消除經濟活動對大自然自身穩定與和諧構成的威脅,逐步形成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生活與消費方式。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倡導人際關系和諧,承認社會分工而強調人格的平等,培植團結、互助、和睦、友好的人際關系。人類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只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人類文明才能持久和延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和根本目標,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評價標準。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目標是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見物也要見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潔凈的空氣、清潔的淡水和綠色食品等生態條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生態文明建設,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活得更舒適、更幸福,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創造一個適合于人類生活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必須破除“見物不見人”的思想束縛,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落實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堅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第四,建設生態文明,基本途徑是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社會履行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和義務。現實社會中資源和環境危機的實質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出現偏差造成的。“生態效益高于一切”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價值。生態文明倡導的社會消費模式應當是:低消費、生態化、儉樸、健康而有益。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的要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環境保護意識,構建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只有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與保護生態相適應的政績觀、消費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認知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讓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觀念深入人心,才能從根本上搞好生態文明建設。
第五,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四大文明”的本質關系。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中國社會主義文明體系,它們相互依賴、相輔相成。其中,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是靈魂,政治文明是保障,生態文明是前提條件。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體現的正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文化內涵,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生態文明具有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設,就成為社會整體文明建設的需要,而實現四大文明和諧發展就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正確認識和把握“四大文明”的本質關系,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六、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生態文明,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托;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思想意識上實現三大轉變: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轉變。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