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針灸”
來源:中醫藥發布時間:2013-05-24
“逆針灸”還可用于疾病的先兆期。所謂疾病先兆是指疾病在發生之前所出現的一些微小的征兆和不適,此時機體正處在陰陽變化劇烈的時期,如果調理不當,陰陽失衡,隨后則可出現疾病的真正暴發。因此,針對疾病先兆,采取一定防范措施,扶助正氣,將有利于疾病的預防或減輕隨后疾病的損害程度。關于在疾病先兆期應用針灸預防或減輕隨后疾病可見許多文獻報道。如《素問?.刺瘧論》中有:“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先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說明在瘧疾發病之前進行針刺,可以防治瘧疾的發作。中風在發作前常有先兆,《素問.?調經論》將中風先兆稱為:“微風” 多表現為頭目眩暈,手指麻木,或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等。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有:“惟風宜防爾,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或“依腧穴灸之。”明代的楊繼洲《針灸大成》中也有:“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時足脛發酸發重,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瘡妙。” 《外臺秘要》也談到了:“圣人以為風為百病之長,深為可憂,故避風如避矢。是以御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其灸法,先灸百會,次灸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各三壯。次灸三里五壯,其壯如蠅子大。必須大實作之,其艾又須大熟,從此后日別灸之,至隨年壯止。凡人自覺心神不快,即須灸此諸穴各三壯,不得輕之……。” 明代《醫學入門》中有每年的四季交替之時各要熏灸一次,可使“真氣堅固,百病不生。”現在預防中風仍常采用針灸方法,通常有中風先兆者可每日針灸,無中風先兆者,但屬高危易感人群,則可在季節更替之時進行針灸預防。由此可見,當疾病出現先兆時,針灸的及時介入是產生良好防治效果的關鍵。
三、“逆針灸”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逆針灸”從本質上講屬于一種刺激的方法。根據應激學說,可歸為應激原的一種類型。它通常以機械刺激、熱刺激、藥物刺激、電刺激、光刺激等物理化學方式,在機體特定的時期刺激人體相關的腧穴,達到激發經絡之氣,協調陰陽、調節機體功能的目的。現代應激理論認為(1):應激屬于防御適應性的反應,是機體組織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斷與環境因素作用而獲得內在的抗損傷的能力。適度的應激可啟動機體內源性的保護機制。但過度的應激,比如應激原過于強烈持久,雖然機體的各種反應仍具有某些防御適應意義,但更為突出的反應則表現為組織損傷和機體功能代謝障礙等對機體不利的方面。可見,應激可對機體產生有利(良性)和不利(惡性)的影響,關鍵是這種應激對機體而言是否適度,即在產生某些防御適應作用的同時是否會造成組織損傷或機體功能代謝的障礙。隨著現代應激理論研究的深入,利用應激預防疾病正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它的特色在于:并不通過對機體進行大量的外源性物質的補充,而是通過人為地采取一些方法激發機體的內在的抗病能力以利于疾病預防或減輕疾病的損害,是一種充分重視機體自身潛力激發與調動的整體調節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特色恰恰與針灸防治疾病的特色相近。
近年西醫界已有人開始利用應激進行預防疾病的研究。Kitagawa(2)Matsushima(3)的研究表明:預先短暫的腦缺血,可激發機體出現適應性的反應,增加機體對隨后的缺血的耐受性,減輕缺血對機體的損害。有研究表明(4):預先將大鼠放在較高溫條件下,可誘導熱休克蛋白的產生,并能減輕隨后外傷或出血對心臟和肝臟的損傷。西醫采用的短暫的缺血、缺氧、高溫(5)( 6)(7)等預處理方法激發機體的應激,雖然可加強機體對隨后疾病損傷的抵抗能力或耐受力,具有預防疾病的意義,但由于預處理方法本身對機體的損害作用,使上述預處理方法的臨床應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努力尋找既不損傷組織器官同時又能產生預防疾病的效果的適宜方法有著非常重要的臨床防治意義。
而針灸的方法正具有這種適宜性。針灸學以其獨特的防病保健的特色引起醫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針灸在防治疾病過程中,應用中醫藏象與經絡學說理論,將人體視為一個與自然界密切相關的有機整體,通過在適當的時候的相應腧穴的適宜刺激,依據機體內部的臟腑經絡的廣泛聯系,對多靶點及橫向與縱向的多環節產生調節,激發機體自身內在的整體調節能力,并最終使機體保持陰陽平衡,達到防治疾病、保健延衰的目的。這是一種充分重視機體自身潛力激發與調動的整體調節方法。在這過程中,針灸適宜的刺激具有良性應激原的特點,既調動機體的潛能,啟動機體內源性保護機制,提高機體自身內在的抗病與應變能力,又不造成組織器官的損傷或機體功能代謝障礙等副作用。假如在適當的時候間歇地使用這種方法,可使這種能力保持相對長的時間,對維持機體的穩態、防病保健非常有意義。這種方法與現代醫學近年來利用應激預防疾病的思路不謀而合。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冬病夏治穴位貼敷防治哮喘、節氣艾灸預防中風、中老年保健針灸防病延衰等,均是利用針灸作為應激原使機體產生適度應激的結果。
針灸界近年提出的“針灸預處理”一詞, 與古代“逆針灸”有著很多相似之處。近年一些醫家已經開始“針灸預處理”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進展。有人采用針刺預處理的方法提高機體對缺血的耐受力。如:熊氏(8)在大鼠進行腦缺血造模之前,電針百會穴,結果經電針預處理后可明顯減少大腦的梗死面積,顯著改善大鼠的神經功能損害程度。進一步的研究表明(9):電針誘導大鼠腦缺血耐受的作用具有穴位的特異性。易氏(10)將針刺內關與缺血預處理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進行比較,發現針刺內關與缺血預處理組可減小缺血損傷的心肌心電圖及相關酶的改變,預示針刺內關可激活心肌內源性保護作用。總之,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運用現代科學手段與技術全面揭示“逆針灸”產生防病保健作用的機制將為時不遠,而“逆針灸”機理的揭示,必將對進一步開發針灸“治未病”的潛力及廣闊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