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與胃
來源:中醫藥發布時間:2013-05-24
以上胃脘疼痛諸證,病邪阻滯者多為急性疼痛;肝氣郁滯、脾胃虛弱者多為慢性疼痛。病邪阻滯、氣滯火郁或脾胃虛寒,均可形成瘀血內停。因此,上述諸證,往往不是單純不變的,牙實并見、寒熱錯雜的并不少見,臨證時必須靈活掌握。
附2 中醫脾胃實質探討近況
中醫臟象學說中的臟腑的涵義是一個概念性統一體,它包括有代謝、形態和功能的綜合概念。例如中醫的脾胃,既不同于西醫所謂的消化系統,也不等同于西醫器官的胃、脾和胰腺,但從其所描述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臨床證治的表現來看,又與消化系統及其所屬的器官有密切的聯系和頗多類似之處。因此,目前脾胃實質的研究中雖有從高級神經中樞,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以及消化系統等多方面選擇客觀指標進行探索,但仍以消化系統方面作的實驗工作最多。因此中醫的“證”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且證型又多,不可能一項指標反映其全貌,所以希望得到一個或多個能完全區別于其他證型的重復性好的指標,這樣,不僅有助于闡明其理論本質 ,也為臨床辯證論治提供了可靠而實用的手段。從目前研究情況來看,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客觀指標
1.胃腸道激素:近年來它是內分泌學中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之一,在調節胃腸道及某些全身的生理病理變化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從這方面研究脾胃理論是一個很有希望的途徑,例如研究胃泌素和縮膽素與肝木克土的關系;研究舒血管腸肽與脾主統血的關系,均值得進一步探討。
2.胃腸道免疫:胃腸道是一個具有重要免疫活性的淋巴網狀組織,胃腸道局部免疫系統是保護機體的抵御病源入侵的第一道防線,腸道中的溶菌酶和備解表素,因有膜中的漿細胞和巨噬細胞還可作為第二道防線,這些胃腸道的局部免疫作用可使腸道的致病微生物,尤其是對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起抑制作用,而防止其侵入血循環。胃腸道免疫缺陷或免疫損傷,臨床常見:變應性胃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萎縮性胃炎,乳糜瀉等.因此,今后應著重從胃胃腸道局部免疫系統方面來尋找一些特異性指標,如測定消化道分泌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尤其是腸道的分泌性lgA,以及模索脾虛證的特異性細胞免疫指標等。
此外,胃腸道尚有不少非特異性免疫防衛系統,如覆蓋上皮表面的粘蛋白可防止腸道的異性抗原與粘膜細胞表面粘附;消化液可將大分子水解為小分子,便于吞噬;高濃度膽鹽可抑制腸內細菌的繁殖等,從這些方面探索“脾旺不受邪”的理論,也有一定意義。
3.胃腸道屏障作用:正常的胃腸道粘膜具有保護性屏障作用,可以防止胃壁的自身消化及食物和藥物的化學性和物理性損傷,可防止致病微生物的侵入。如屏障作用減弱,則粘膜通透性增加,一方面可產生腐蝕破壞作用,如引起潰瘍和糜爛,另一方面腸腔中具有抗原性和毒性的異物及致病微生物可進入血循環,引起一系列的感染性和中毒性病理損傷。胃腸道的保護性屏障作用主要有:(1)胃粘膜屏障,(2)胃腸粘膜上皮分泌的內源性前列腺素具有強有力的細胞保護作用。所以,從胃腸道屏障作用方面選擇一些可靠而實用的客觀指標,如前列腺素的測定來研究脾胃學說,是一個有力的手段。
4.腸道細菌狀態:正常的腸道菌群對人體的維生素合成,促進生長發育和物質代謝以及免疫防御功能都有重要的作用,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必要因素,也是反映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一面鏡子,因此,系統而深入分析腸道菌群狀態,是研究脾胃生理和病理變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5.胃腸道形態學:由于纖維內窺鏡的廣泛應用,對胃腸道形態學觀察,已逐步深入日趨成熟。因此從組織形態學方面來研究中醫脾胃疾病的各種證型的特異性變化已廣泛引起重視。目前不僅可以進行一般的病理形態學的檢查,而且可以進行胃粘膜的微循環改變,組織活檢材料的電鏡超微結構的觀察,以及組織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測定等。應用這些現代先進的手段于中醫脾胃學說的研究,對闡明其理論實質、發病機制和提供客觀指標均展示了廣闊的前景。
6.其他:從消化系統機能檢查,神經一體液調節機制,第二信使方面,微量元素等都做了一些初步的實驗工作,看出一些有苗頭的線索。
二、對脾胃實質的認識
1.廣州中山醫學院侯燦認為,脾的功能是指消化系統以及能量代謝和水液代謝的一切器官(包括神經、體液調節機構之綜合功能單位)。
2.南京醫學院脾胃研究組認為,脾的功能是指胃、腸、胰內分泌系統加上迷走神經功能,還涉及代謝,免疫等的綜合性功能系統。
3.盂毅認為,脾的功能指一多系統,多器官的功能單位,可能與消化、血液、內分泌和神經系統有密切聯系,且與免疫功能有關。
4.上海陳澤霖認為,脾的功能可分狹義和廣義二種,狹義的“脾”可僅指消化系統,廣義的“脾”則可包括消化、內分泌、血液和神經等多個系統的功能。
5.江蘇馬榮賡認為,脾的實質涉及到(1)消化系統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和能量代謝機構。(2)血液系統和免疫器官。(3)植物神經系統(包括嘌呤能神經、腎上腺系統和環化酶——環核苷酸系統)。它們起著調節和保證消化吸收,能量轉化等正常功能與動態平衡的作用。
三、某些“證”實質的探討
1.安徽中醫學院孫弼鋼等認為,脾虛指機體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營養不良,低白蛋白血癥,貧血,能量代謝不足和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以迷走神經亢進為主)并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
2.廣州中醫學院消化研究組認為,脾虛患者在有效負荷下,表現出付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應激能力低下。
3.北京市中醫研究所認為,脾氣虛證是以消化系統的分泌,吸收和運動機能障礙為主的全身性適應調節和營養代謝失調的一種疾病狀態。"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