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象及臟腑證治
來源: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23
三、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人體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主要指體液而言,還包括唾液、胃液、腸液和淚涕等。其中清而稀者為津,濁而稠者為液,二者可相互轉化,故統稱為“津液”。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這是對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過程的簡要說明,由此可見,津液來源于飲食水谷,通過胃腸的消化吸收,脾的運化,上送到肺,由肺的宣降,通調水道,再由腎的氣化蒸騰、升清降濁,以三焦為通道,隨著氣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環流不息。將多余的水液,氣化成汗與尿排出體外,以維護人體水液代謝平衡。因此不論是氣的病變或各臟腑的功能失調,尤其是肺、脾、腎三臟的失調,都可影響津液的代謝平衡而發生病變。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津液的功能主要是滋潤和濡養作用。即潤澤皮毛、肌膚、滋潤臟腑、經脈、充養骨髓,腦髓,潤滑眼、鼻、口等孔竅和滑利關節等,津液在脈內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因津液與血、汗、尿都有密切關系,故《靈樞·營衛生會篇》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論述;《傷寒論》也有“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的告誡。這些理論在臨床上都是很有價值的。
(四)津液病證施治
津液病證一般分為津液虧損與水液內停。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受劫所引起的病證,輕者表現為傷津,重者表現為傷陰。
[主證]唇、舌、咽喉及皮膚干燥,便秘、尿少,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軟等;傷陰者,還可有心煩、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光剝,脈細數等.
[治法]生津、養陰
[常用方藥]增液湯、五汁飲;藥用沙參。麥冬、石斛、天花粉、蘆根、山藥等。
2.水液內停
水液內停是指由肺、脾、腎和三焦功能失司,致水液調節失常,造成體內水濕潴留所引起的病證。
[主證]咳嗽痰多,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肢重或全身水腫等,舌苔厚膩,脈滑、濡
[治法]溫陽化水或健脾除濕。
[常用方藥]五苓散、五皮飲;藥用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冬瓜皮、桑白皮等
小結
氣、血、精、津液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來源于先天的精氣和后天的水谷精氣,以及大自然的清氣。它們的生成和輸布有賴于各臟腑功能的正常活動。
血、精、津液同屬液體物質,其共性屬陰、有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氣,一方面指含有營養作用的精微物質,但是更重要的是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其性屬陽,無形,是臟腑活動的外在表現。"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