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二)
來源: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23
胃
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位;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里。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端貑·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是;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容納于胃中的飲食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后,下傳于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
胃的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為“胃氣”。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系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因而又稱脾胃為人的“后天之本”。
胃主通降,以降為和
飲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后,必須下行而入小腸,以便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在藏象學說中,胃的通降作用,還概括了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于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若胃失和降,則影響食欲,并出現口臭、脘腹脹滿疼痛等;胃氣上逆則出現噯氣吞酸、呃逆、惡心、嘔吐等。
三焦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上焦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為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三焦與心包絡相表里。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為通行元氣,二為水液運行之道。
三焦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三焦是報導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氣化的場所。雹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元氣根于腎,通過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說:“三焦者,氣之所終始也”,《難經·三十八難》說三焦“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道路!端貑·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說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劃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點。
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是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可以滋養全身臟腑組織,因而喻為“上焦如霧”。中焦主運,即腐熟水谷,運化精微,以化氣血,故喻之為“中焦如漚”。“漚”即是飲食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游狀態。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故稱“下焦如瀆”。“瀆”指溝渠。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其與腎直接相通,又相表里。
尿液為津液所化,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其濁者下輸于膀胱,并由膀胱暫時貯存,當貯留至一定程度時,在膀胱氣化作用下以排出體外!端貑·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于腎的氣化功能,膀胱的氣化,實際上隸屬于腎的蒸騰氣化。膀胱的病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瀝,甚至尿閉;或遺尿、小便失禁等。"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