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咨詢工程師考試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考點8
來源:中大網校 發布時間:2012-11-04
★★★四、建設方案總體設計的內容。
(一)、 建設方案總體設計一般要抓七項工作
1. 產品方案建設規模方案
2. 編制主要工程一覽表,對表中各分項目或單項工程提出建設方案要求
3. 主要生產工藝技術方案
4. 項目選址
5. 原材料與投入物的供應運輸儲存方案
6. 總圖運輸方案
7. 對公用專業提出方案設計的統一技術措施
說明:以上前六項在可研中各形成一章。第(2)項使建設方案總體設計的重要工作。列出各個分項目,編制成主要工程項目一覽表,并逐一提出建設方案設計要求。無論項目需要劃分為多少層,所有層次的建設方案設計都必須服從上層建設方案設計的要求。第(7)項指對于建筑、結構、水、暖、電、自控等各公用專業,需要在建設方案總體設計時提出統一技術措施,以利于整個項目的標準化。尤其適合由多個機構參與的大型和特大型項目。
(二)建設方案分項設計的要求:應明確項目研究范圍,列出工程項目一覽表,作為研究和分工的基礎
1、生產裝置分項目建設方案設計要求: 工藝流程方案設計與主要設備計算選型同時進行; 已經明確的工藝流
程和設備問題,作為條件相分項目方案設計人提出。用文字和圖表
2、公用工程與輔助工程分項目建設方案設計要求
公用工程與輔助工程指的是主要生產裝置和輔助生產裝置以外的所有配套裝置和工程。
具體的工作內容:建設方案總體設計在確定配套裝置和工程名單,編制工程項目一覽表時,盡量不要漏項。確定各項配套裝置和工程的名趁后,應逐一對他們分別提出建設方案設計要求,包括產品品種、品質與出力要求,同其他分項目的投入、產出的關系,在總圖中的位置和用地面積,分期建設要求,以及投資控制指標等。
確定項目配套裝置與工程的基本原則: 1)滿足生產需要;2)適應選定的廠址;3)符合工程標準規范要求;4) 經濟合理(滿足使用、降低造價,節約資金)
3、主要廠房和生產裝置建設方案
1)這部分工作需與總圖和土建專業設計相結合而得以最終完成。
2)研究對象:廠房、生產裝置、大型或關鍵塔、罐、工業窯爐等建、構筑物應進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其建筑特征、結構形式、特殊要求以及水電、氣、照明、通訊、空調、電梯、消防等的配套。
3)涉及的工作內容和要求主要有:
①選擇廠房的層數和層高:單廠適用于、 多層廠房、廠房高度綜合考慮生產工藝、設備架安裝維修高度要求,采 光通風經濟等各方面因素進行選擇。
②生產裝置廠房(車間)的平面布置和柱網:合理確定柱網,即確定廠房跨度和柱距,是一個重要問題。
③充分的利用廠房的體積和面積
④計算廠房技術經濟指標
建筑面積、生產面積、輔助面積和服務面積。投資項目分解為各主要和輔助生產裝置、車間和公用、輔助
工程分項目,以及廠內外其他必要分項目后,應編制主要建構筑物一覽表。
★★★五、產品方案和建筑規模(掌握)
★★★(一)產品方案
1、產品方案(產品大綱):擬建項目的主導產品、輔助產品或副產品,生產能力的組合方案,包括產品品種、產量、規格、質量標準、工藝技術、材質、性能、用途、價格、內外銷比例等。產品方案需要在產品組合研究的基礎上興盛,有的項目生產多種產品。
2、產品組合:項目的各種不同產品的劃分及其比例,含產品種類、品種的結構和相互間的數量關系。產品組合的深度,即產品品種的數量。產品組合的廣度,即產品線(產品種類)的數量。產品組合深度與廣度的關聯性,表現為產品線之間的相關程度。
擴大產品組合的廣度可以分散項目投資的風險,挖掘產品組合的深度可以占有更多的細分市場
3、產品組合的類型(5類)
1)全線全面型:力求某種產品的品種覆蓋各個細分市場,按整個市場對不同 ,種類的需求增加產品線的數量,對產品線之間的關聯沒有嚴格限制。
2)市場專業性:專向某市場提供各種產品,以專業市場的需求為引線確定產品線,不強調產品線的關聯性
3) 產品線專業性:只生產同一類型的不同產品
4)有限產品線專業性:生產某產品線中一個或幾個品種。
5)特殊產品專業型:專門生產特殊產品
4、產品組合的一般原則(8點)
1)符合產業政策:符合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國家技術政策和技術標準。
2)針對市場需求:國內外需求確定產品品種數量質量,適應市場變化。
3)專業化協作:于上下游產業鏈產品鏈的銜接
4)資源綜合利用有副產品,考慮綜合利用,主產品副產品組合方案。
5)環保:保要求,環境容量、環保治理設施投資。 6)考慮原材料燃料供應
7)適合技術設備條件:可能獲得的技術裝備水平相適應。
8)滿足生產儲存條件:生產包裝運輸儲存有特殊要求的,要符合這些要求。
★★★(二)、 建設規模:也稱生產規模,是指項目設定的正常生產運營年份可能達到的生產或服務能力。
(二-1)確定建設規模應當考慮的因素和內容
1. 市場需求:市場需求變化快,品種規格多,采用中小型規模;市場需求量大,產品適應性強,品種規格變化
小,采用大中型規模。
2. 自然資源、原材料能源供應、外部建設條件。
3. 生產技術和設備的先進性來源:綜合考慮技術設備對應的標準規模,主導設備裝置制造商的水平。
4. 資金的可供應量:量力而行
5. 環境容量:按可得的自然環境選擇規模
6. 國家或行業制定的生產經濟規模標準:盡可能接近達到經濟規模,提高競爭力。
7. 社會因素和政策法規:產業、投資、民族、軍事國防政策
8. 行業因素:不同行業在確定建設規模營考慮的行業因素
1) 煤炭、金屬與非金屬礦山、石油、天然氣等礦藏,考慮資源合理開發,考慮采儲量,儲存條件。
2) 水利水電,水資源量、可開發利用量、地質條件、建設條件、庫區生態影響、占用土移民安置。
3) 鐵路公路:線路等級,線路長度,運輸量。
9. 改擴建與技術改造項目:擬建規模與現有規模的生產關系;利用現有場地、公用設施和輔助設施的可能性。
(二-2) 、建設規模的合理性分析(5方面)
1. 產業政策和行業特點的符合性:規模是否符合國家和行業的產業政策,是考慮的首要因素。
2. 收益的合理性: 適當的規模可取得費用的節約,提高競爭力,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
1)并不是所有的項目都是規模越大越經濟
2) 不同產業規模的經濟性可能不同。著重對規模效益顯著的產業,研究規模的經濟性,選擇能實現規模收益遞增的經濟規模
3) 在確定建設規模時,理論上應追求最優經濟規模,但現實重往往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最優經濟規模 往往難以達到,一般尋求的是合理的經濟規模。
3. 資源利用的合理性:主要考慮資源利用的可靠性、有效性、經濟性、
1)可靠性:投入物來源,規模的確定以資源的可靠性為前提。廣義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資金
2)有效性:有效利用資源不僅實現了資源的節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3)經濟性:資源 的經濟性與有效性有著內在的聯系。達到一定的合理規模,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資
源;另一方面有利于合理組合,綜合利用資源。
4. 外部條件的適應性與匹配性:外部條件泛指項目之外的所有方面,包括市場、原材料供應和其他外部建設條
件(物資條件、交通條件、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等)。
5. 技術改造項目的特殊問題:建設規模的合理性受老裝置的影響,建設規模的確定是否能預先裝置有效結合和
匹配